1944年,战士张思德在烧炭时牺牲,年仅29岁。警卫队长想就地掩埋遗体,毛主席得知后震怒,当即下令:“马上挖出来,保护不好他的遗体,就撤你的职!”
张思德,四川仪陇人,少年时代家庭贫困,生活艰辛。这样的困境并未消磨他的意志,反而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1933年,张思德投身革命,加入红军。在漫长的战斗历程中,他参与了长征,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前线,还是在艰难的后方,他始终如一地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
1944年,中央发出号召,要求全体战士投身大生产运动,张思德义无反顾地报名前往安塞县,承担烧炭工作。安塞县地处陕北,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环境恶劣。
这些并没有阻挡张思德和战友们的决心。为了保证延安的温暖,为了支援即将召开的中共七大,他们毫不犹豫地开始了艰苦的工作。
1944年9月5日,天空弥漫着细雨,张思德和战友们正在忙碌修复炭窑。突然,天崩地裂,炭窑的顶棚因连续几天的暴雨而崩塌。
张思德毫不犹豫地将身边的战友小白推了出去,自己却被巨大的岩石和泥土埋在了下面。年仅29岁的张思德,就这样英勇地牺牲了。
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整个延安为之震动。消息传至中央警卫团,队长古远兴接到报告后,立即将情况汇报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听闻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后,脸色沉重,久久未语。古远兴简单报告了情况:“张思德同志在执行烧炭任务时不幸遇难,现准备就地安葬。”
然而,毛主席听后立即怒道:“怎么能这样处理?要尽快将遗体挖出来,派人看守好,不能让狼吃了他!你这队长若是处理不好张思德的遗体,就撤职!”
毛主席的语气坚定而充满力量,这一命令迅速传达至安塞县,张思德的遗体被急忙挖出。
毛主席的命令并不仅仅是对一名战士的尊重,而是对张思德精神的崇高敬意。毛主席深知,张思德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的一生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佳写照。
他的牺牲,不仅仅是为了保卫延安,更是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
经过一番艰难的挖掘,张思德的遗体终于被救出。尽管天气寒冷,战友们的双手因寒风而冻得麻木,但没有人停下工作。
大家小心翼翼地将张思德的遗体安放在简易的棺材中,并准备送回延安举行追悼会。
1944年9月8日下午,延安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张思德的追悼会庄重而肃穆。
毛主席亲自主持了这场追悼会,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 1000 多人齐聚一堂,为这位普通的战士送行。
毛主席亲笔写下了挽联:“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随后,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讲话: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主席的话语震撼了每一位在场的人。
毛主席还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这场追悼会不仅仅是对张思德个人的哀悼,更是对“为人民服务”这一伟大精神的深刻宣扬。毛主席的讲话为全体党员和革命战士指明了方向,也为之后的革命斗争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迅速在延安及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激励着无数党员为人民服务、为民族解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