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春节,朱德时常一个人在叹气,夫人康克清关心问道:“你有什么不好过的?”

德顺评历史 2025-02-19 21:21:46

1966年春节,朱德时常一个人在叹气,夫人康克清关心问道:“你有什么不好过的?”他的回答有气无力:“没有什么。”康克清不相信,再三询问,换来的是他烦躁地大喊:“不要问了!” 新中国成立17年了,什么事能让朱德这么烦心,连枕边人都无法吐露分忧的? 1966年年中的那场“运动”前,发生的最大一件事,当属罗瑞卿突然失去众多党政军职务。 而与这件事息息相关的,正是1965年12月的上海会议。 出于党性和涉及重要会议,朱德拒绝外泄,其身边的秘书不忍看到他与康克清闹不愉快,便小声告诉康:“前不久的上海会议,涉及批判一个重要人物——罗瑞卿。说他有很大的野心,撤了他很多重要职务。” 康克清听后点了点头,没有加以评论,也没有跟任何人说起——包括朱德。 过了段时间,上海会议的情况经过通报公开了,朱德更加郁郁寡欢,没有恢复过去的从容状态。 康克清问,老总啊,你是不是在为上海会议的事情烦恼。朱德没再隐瞒,重重叹了口气说:“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弄不清楚。罗瑞卿的那些事,我全都看得见,他办的每件事都报告过中央,经过毛泽东同意。说他有问题,难以置信啊。” 康克清没有说话,因为她对上海会议的具体情况不清楚,所以不好随便评议。但她知道,只要让朱老总说出藏在心底良久的话,有益身心健康。 朱德低着头,像在思考什么,然后在屋里来回踱步,过了会又说:“为什么要撤呢?这不是撤一个罗瑞卿的问题,像他这样可靠的人都不明不白地撤,打击面宽了,真假失去了标准,今后要不平安了啊。” 这几句话让康克清印象深刻,多年后记录进回忆录里。 罗瑞卿的事,刘伯承针对“罗工作不尊重老帅”的传言有话说:“建国后,我这个人的身体一直不好,不能做什么工作,罗长子还是经常往我这跑,有事也同我商量。说什么‘不尊重’,我倒没什么感觉。” 据贺龙的夫人薛明后来回忆,当时上海会议发的文件,贺老总就自己装口袋里,后面装得满满当当,也不让包括我在内的人整理收拾一下。 在撤职前,罗瑞卿跟贺龙共事过数年,办了不少实事,相当愉快。过去二人都没什么接触往来的,却在短短数年的工作中,结为私交甚密、通家之好的挚友。 邓政委的态度跟贺龙类似,开会文件自己装口袋里,不让秘书接触,看完了就退回去。 上海会议开完会,罗瑞卿的妻子郝志平在回北京的飞机上,碰到张茜,问了句:“你怎么一个人回去?陈老总呢?”张茜说:“老总他没开完会就走了,说有事,又没什么好说的。” 陈毅和罗瑞卿同出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还都是四川老乡。他们是在长征前分的手,罗瑞卿跟红军主力走,陈毅则留下来打游击。 建国后,陈毅曾跟罗瑞卿感叹:“我这一生最困难的时候,就是主力长征的三年游击战争。我人几乎要没了,有次敌人搜山,我躲草丛里,刺刀在我头顶晃来晃去。” 整个战争年代,罗瑞卿跟陈毅都不是特别熟,直到建国后:陈做外长,罗任总长,一个对外,一个对内,交流往来开始多了。 他们一见如故,兴趣爱好也十分相似。私底下经常约着一块跳舞看戏,这些都是罗瑞卿的孩子们看在眼里的:周末的时候时不时听到父亲告诉母亲,今天约了陈老总去了哪,干了什么。 陈毅的夫人张茜跟罗瑞卿的夫人郝志平岁数一样,两人十分谈得来。上海会议,陈毅是说了公道话。这不能说是为了罗瑞卿,只能说他对罗比较了解。 76年后,罗瑞卿担任起军委秘书长,陈毅和张茜已不在世了,但他把陈毅的孩子们专门请到家里来吃饭——除此之外谁也没请。 饭桌上,罗瑞卿哽咽地说自己跟陈毅是老朋友,可惜啊,他没熬过来啊,他的性情太刚烈了。 在场所有人都为这话感到动容,偷偷抹起眼泪。 罗瑞卿光明磊落,坚持原则,又勇于斗争,出事后很多人为他讲了话 上海会议开完,事情远没有结束,中央成立三人小组,负责调查对罗瑞卿的相关指控。邓政委是组长,但一次会都没开过。 彭真在向中央写报告的讨论小组会上,尖锐地说:“这些结论,合乎不合乎事实?事实的感觉到底够不够?” 彭真的仗义执言没用,他无力扭转局势,还罗瑞卿一个公道。

1 阅读:581

猜你喜欢

德顺评历史

德顺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