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0岁女环卫工收到一笔30亿巨款,当得知是丈夫留下的后,她竟决定拿24亿捐给国家:“这是他欠国家的!” 1984年的冬天,七十岁的赵碧琰像往常一样,天还没亮就起床准备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 然而就在这个普通的清晨,一封来自日本的信件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信中告知她将获得一笔高达30亿的巨额财产,这笔钱源于她已故丈夫赵欣伯在日本的投资。 这个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要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30亿是一个普通工人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然而,面对这笔意外之财,赵碧琰并没有被冲昏头脑。第二天,她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其中的24亿捐献给国家。她的理由很简单:"这是他欠国家的!" 要理解这笔钱的来源,就不得不说说赵欣伯的故事。在民国初期,赵欣伯出身寒门,生活困苦。为了改变命运,他勤工俭学,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北洋大学。在那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校期间,他接触到了许多进步思想,也认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王碧琰。 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局势动荡。年轻的赵欣伯满怀理想,加入了国民党,投身革命事业。然而,由于当时国民党势力薄弱,他不得不面临政治压迫。 为了躲避追捕,他与王碧琰一同逃往日本。在异国他乡,赵欣伯继续深造,最终获得博士学位。正当前途一片光明之际,王碧琰却不幸因病去世。 在日本期间,赵欣伯认识了后来改名为赵碧琰的第二任妻子。然而,随着时局变迁,赵欣伯的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回国后,他逐渐成为了亲日派的一员。在日军侵华期间,他替侵略者效力,不仅宣扬日本精神,还通过各种关系网络积累了大量财富。 这段往事,对于赵碧琰来说是一段难以释怀的记忆。当年她不得不带着这些财产四处逃亡,为了掩盖身份,不得不销毁了包括房产地契在内的诸多证件。直到局势平定,她才敢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而那些被她丈夫留在日本的投资,则成了一笔无人认领的财产。 正是这笔投资,经过漫长的时间,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最终确认了赵碧琰的继承权。这就是那笔30亿巨款的由来。对于一个普通的环卫工人来说,这笔财富足以改变她的后半生,但她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这笔巨额财产的认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战后,日本政府对战争相关资产的处理十分谨慎。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前来主张对这笔财产的所有权,使得认证工作异常复杂。由于赵碧琰早年为了自保销毁了大量证件,要证明自己的合法继承权更是困难重重。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发挥了关键作用。相关部门通过大量的档案考证和外交沟通,最终帮助确认了赵碧琰的身份。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民事纠纷,更牵涉到战后中日关系中的诸多敏感问题。整个认领过程持续多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当消息传开后,赵碧琰居住的街区沸腾了。邻居们纷纷前来探望这位突然"暴富"的老人。然而,面对众人的祝贺,这位朴实的老人却显得异常平静。她向街坊们讲述了这笔钱的来源,以及她准备如何处置这笔财产。 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整天起早贪黑的环卫工人,在得到这笔巨款后的第二天,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要将其中的24亿元捐献给国家。在她看来,这笔钱的来源本就不够光彩,是她丈夫在特殊年代欠下的历史债务,理应归还给国家。 赵碧琰的决定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赞誉。相关部门很快着手处理这笔捐款。而对于剩余的资金,她也有了明确的规划——全部用于支持教育事业。她说,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这位老人的善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都被她的大义之举所感动。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即便是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也相对较低,作为一名环卫工人,赵碧琰的收入更是微薄。面对如此巨大的财富,她却能够毫不犹豫地选择捐献,这种胸怀和气度着实难能可贵。 之后的日子里,赵碧琰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她仍然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街头,默默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对于外界的关注,她始终保持着低调的态度。在她看来,自己不过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
“因为穷你做过最卑微的事是什么?”一个网友的回答让无数贫贱夫妻破防了:她说
【159评论】【8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