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抗战期间徐海东大将和他的7名警卫员,警卫员都站立着,拱卫在他身旁,个个神情警觉威猛,徐海东坐在中间,虎虎生威,难怪被称为“徐老虎“。 徐海东生于1900年,湖北省黄陂县木兰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年纪轻轻就开始到砖窑做工谋生。 在砖窑里,他每天和泥、搬砖、烧窑,经历着最底层劳动者的辛酸。砖窑工人的生活极其艰苦,他亲身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苦难。 这段经历让他对旧社会的不公有了深刻认识,也为他日后投身革命奠定了基础。在砖窑工作期间,他接触到进步思想,开始认识到只有改变整个社会制度,工人农民才能过上好日子。 192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当时的党组织正积极发动工农运动,徐海东凭借对基层群众的深刻了解,很快成为优秀的组织者。 "四·一二"政变后,他奉命回到家乡组织农民武装。从一支手枪、十四发子弹开始,他带领农民自卫军开展革命斗争。 1928年起,徐海东在鄂东北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以其独特的战术在敌后周旋。他率领的游击队常常神出鬼没,给敌人造成巨大困扰。 正是在这段时期,"徐老虎"的称号开始在大别山区流传。乡亲们称他为"老虎",是因为他带领游击队昼伏夜出,以山为家;敌人称他为"老虎",是因为他打仗凶猛,令人生畏。 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岁月里,他带领游击队始终坚持在敌后战斗。白天,他们隐藏在深山密林中;夜晚,他们出击打击敌人。 这段艰苦岁月也是徐海东重塑自我的时期。他曾经酷爱喝酒,这是在砖窑做工时养成的习惯。 一次因饮酒过度,差点被敌人包围,幸亏群众掩护才躲过一劫。这件事让他认识到革命事业容不得半点马虎,从此下定决心戒酒。 除了戒酒,他还努力改掉了急躁易怒的脾气。在艰苦环境中,他养成了独特的习惯:每当闲下来时就闭目沉思,像老虎打盹一样思考问题。 从农民自卫军到红军团长,徐海东的军事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总结出著名的战术思想:"人多不如人少,人少还要人好",这是在多次战斗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这句话的背后,是他对游击战术的深刻理解。小部队机动灵活,便于隐蔽,能够更好地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徐海东特别重视基层指挥官与士兵的关系。他要求营长靠近连队,连长靠近排,排长靠近班,形成了一条紧密的指挥链。 在实际作战中,他经常亲自带头冲锋。这种以身作则的作风,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 1931年,徐海东的部队正式编入红军序列,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一支重要力量。从带领十几个人的农民自卫军,到指挥正规化的红军部队,这个转变过程充满了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从实战中学习。每次战斗后,他都仔细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指挥能力。 游击战经验是徐海东军事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善于利用地形,巧妙周旋,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也能打出漂亮的战绩。 即使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徐海东也能调动起部队的战斗精神。他常说:"敌人有炮,我们有精神;敌人有飞机,我们有决心。" 在建设警卫队伍方面,徐海东也有独特的见解。他对警卫员的选拔十分严格,要求他们既要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又要有坚定的革命意志。 这些警卫员大多是从战场上考验出来的优秀战士。他们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 徐海东和警卫员们朝夕相处,建立起深厚的战斗情谊。在战场上,他们是生死与共的战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是相互关心的同志。 1932年2月的一场雪地遭遇战,最能体现徐海东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漫天大雪中,他指挥一个团的兵力对抗敌人二十多个团。 战斗中,他脱下棉衣,穿着单薄的白衬衣,在阵地间来回奔走指挥。这一举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团将士的斗志,许多负伤的战士重新投入战斗。 在这场持续三天三夜的战斗中,敌人发动了二十多次冲锋都未能突破阵地。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徐海东率领部队以坚定的意志予以顽强抵抗。 最终,这场战斗以红军的胜利而告终,缴获大量武器装备,俘虏二千多名敌军。这场胜利充分展现了徐海东善于把握战机、指挥若定的能力。 徐海东的领导艺术来源于实践。从游击队长到正规军团长,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战场智慧。 他始终强调纪律建设的重要性。经历过早期农民自卫军因纪律涣散而失败的教训,他特别注重在部队中建立严明的军纪。 在培养干部方面,徐海东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主张让基层干部在实战中成长,在战火中锻炼。 这种培养方式培育出大批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们继承了徐海东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作风,成为部队的中坚力量。 徐海东的革命历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首先是自我革命的重要性,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人只有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担当重任。
这是抗战期间徐海东大将和他的7名警卫员,警卫员都站立着,拱卫在他身旁,个个神情警
历史有小狼
2025-01-24 21:33:06
0
阅读: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