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月,于天放被日本人秘密押往北安,下火车后即被蒙上双眼拉上汽车,监狱其实很近,但日本人故意拐弯抹角开了20分钟才到,又在走廊绕了好几圈才把他送进2号监房。 1908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于天放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这片黑土地滋养了无数热血青年,于天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年少的于天放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智和对知识的渴望,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基础教育。在进入齐齐哈尔第一工科职业学校后,他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并积极参与学生运动。 1929年,他考取了当时国内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在这所培养了众多革命先驱的学校里,于天放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在清华园的求学生涯中,于天放不仅刻苦学习经济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通过参与各种进步活动,他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顷刻陷落。面对国家危难,于天放与同学张甲洲、张清林等人毅然决定放弃学业,返回东北组织抗日武装力量。 在回到东北后,于天放立即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他先后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特派员、中共齐齐哈尔特支书记等重要职务。在他的带领下,巴彦抗日游击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了北满抗日武装的重要力量。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关东军的主力部队南下进攻关内。于天放敏锐地抓住这个战机,与祁致中、李兆麟等抗联将领密切配合,先后发动了西北河战斗、龙江广坦战斗和海伦战斗等重要战役。 1941年,东北抗日联军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年,于天放被任命为抗联第六支队特派员和北满特支书记,继续领导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他率领的小分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在海伦、北安一带开展游击战。 当时的东北抗日形势异常严峻,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严密封锁山区。在这种困难条件下,于天放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周旋,不断寻找战机,始终保持着革命队伍的战斗力。 1945年1月,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日军将被捕的于天放秘密转移到北安。下火车后,日军立即用黑布蒙住了他的双眼,将他押上了一辆汽车。 这段路程实际上很短,但日军刻意让汽车在街道上兜圈子,足足开了二十分钟才到达目的地。进入监狱后,他们又带着于天放在走廊里转了好几圈,最后才将他关进了2号监房。 日军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让于天放失去方向感,防止他记住监狱的具体位置。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于天放一直在默默计算时间,记录着每一个转弯的方向。 在最初的审讯中,日军特务采取了"怀柔"政策。他们给于天放端来丰盛的饭菜,态度也十分客气。审讯室里,特务们不断强调只要于天放配合,就能得到优待。 当发现于天放始终不为所动后,日军开始露出真面目。他们对于天放实施了一系列的酷刑,包括灌辣椒水等残暴手段。 每天的放风时间,于天放都会留意看守的习惯和监狱的布局。他发现看守们总是把钥匙放在固定的位置,而且换班时会有短暂的疏忽。这些细节都被他默默记在心里。 在狱中,于天放遇到了抗联第3军侦查排长赵忠良。两人虽然被关在不同的牢房,但很快建立了秘密联系。他们利用每天短暂的放风时间交换情报,逐渐摸清了整个监狱的情况。 整个1945年的上半年,于天放都在等待着合适的逃脱时机。他充分利用日军对自己的轻视,表现出一副被折服的样子。 1945年7月的北安,经过半年多的观察和准备,于天放终于等到了最佳的越狱时机。 他发现看守们在深夜换班时总会有几分钟的空档,而钥匙则统一放在值班室的抽屉里。 在此之前,于天放已经和赵忠良商定了详细的逃脱计划。他们决定利用深夜解手的机会行动。 7月12日凌晨1点左右,夜色为他们的行动提供了最好的掩护。于天放首先以解手为由出了牢房,而赵忠良则在几分钟后提出同样的要求。 按照计划,他们分别制服了两名值班的看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速战速决,不能发出任何声响。成功取得钥匙后,于天放迅速打开了3号牢门。 跳下围墙后,于天放和赵忠良立即分头行动。这是他们事先商定的策略,分散行动可以降低被发现的风险。每个人都必须靠自己的力量突围。 第二天一早,日军发现了越狱事件,立即在北安县展开了大规模搜捕。他们调动了大量军警,对整个地区进行地毯式搜索。 但是于天放凭借着对当地地形的熟悉,采取了昼伏夜出的方式。他选择了人迹罕至的小路,一路向西突围。白天藏身在野地里,晚上则趁着夜色赶路。 终于在8月16日,当于天放跋涉到老莱村时,他听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日本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 后来,于天放将这段经历整理成《牢门脱险记》一书,由东北青年出版社出版。 毛主席在了解到于天放越狱的事迹后,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大智大勇,人民英雄"。
1945年1月,于天放被日本人秘密押往北安,下火车后即被蒙上双眼拉上汽车,监狱其
历史有小狼
2025-01-25 20:33: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