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341年至328年间,秦国如同猛虎下山,通过三次主要战役,成功从魏国手中收复了河西。这一系列的战斗,犹如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幕后的推手则是商鞅和秦惠王。 话说商鞅之所以在前341年决定出兵收复河西,乃是因为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大败而归,犹如一只受了重伤的野兽,元气大伤,狼狈不堪。此时,商鞅早已蓄势待发,心中暗自窃喜,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时机。 在此之前,商鞅曾两次趁着魏国与东方诸国交战之际,发兵抢回一部分河西地盘。然而,魏国在察觉到秦国的“野心”后,迅速与东方国家讲和,准备集中力量对付秦国。可惜那时的秦国,正处于变法的初期,实力尚未足以与魏国抗衡,只好乖乖求和,把刚抢来的河西地盘又还了回去。 可见,魏国对秦国的忌惮,早已成为心头之病。魏惠王心中暗想,若不先发制人,恐怕秦国日益崛起,势必会成为自己的“眼中钉”。于是,商鞅聪明地利用了魏惠王的野心,来到魏国,向他献计:“我们秦国愿意支持您称王,何不趁此机会,号令天下,谁敢不服,尽可收拾!” 魏惠王果然心动,忙不迭地开始制旌旗、造豪车,摆出一副天子派头。接着,他召集各国举行逢泽之会,试图号令群雄。可惜,齐、燕、韩三国对此不屑一顾,魏惠王的计划可谓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商鞅这一招“调虎离山”,不仅为秦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还让魏国惹祸上身。魏国不得不派公子卬率军迎战秦军。然而,商鞅并不满足于此,他早已在心中盘算好一出好戏。 商鞅与公子卬同为公叔痤的学生,两人关系颇为密切。于是,商鞅给公子卬写信,声称:“咱们是老朋友,不如来我这喝酒叙旧,顺便谈谈和事。”公子卬听了,自然心花怒放,满怀期待地赴宴而来。可商鞅却早已埋伏好甲兵,趁机将公子卬俘获。此时,秦军乘势攻击魏军,魏军毫无防备,瞬间被打得“落花流水”。 魏国经受不住如此重创,被迫割让河西大片土地,与秦国讲和。这一战,商鞅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典范。 然而,商鞅的壮举并没有得到长久的荣耀。两年后,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后对商鞅心存忌惮,最终以谋反罪将其处死。但惠王心中明白,秦国的崛起,离不开商鞅的功劳。为了继续保持这种势头,他坚持商鞅的政策,拒绝重用亲近的贵族,始终以军功来赏赐爵位。 此时的魏国却在马陵之战后不断遭受打击,齐国和赵国接连骚扰,魏国如同一只受了重伤的猛兽,愈发虚弱。公元前334年,魏国无奈与齐国讲和,承认齐威王为王,企图趁机恢复元气。 可秦惠王却不给魏国喘息的机会,连续发动两场大规模战役,彻底收回河西之地。第一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330年,公孙衍在雕阴大败魏军,斩首四万五千,俘获魏国大将龙贾,魏国不得不将河西大部分土地还给秦国。 第二次战役则是在公元前328年,公子华和张仪再次攻魏,魏军节节败退,最后为求和,不仅将上郡的十五县献给秦国,还将河西最后一个据点——少梁拱手相让。 自公元前408年河西被魏国占领以来,秦国经过献公、孝公、惠王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将其全部收复。此时的魏国已不再可惧,秦国势不可挡,开始了傲视东方、统一天下的伟大征程。 公元前328年,张仪率军攻魏,魏国为求和,将上郡的十五县以及河西的少梁全部献给秦国。河西土地的回归,使秦国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为日后进军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此一来,商鞅的智慧与秦国的实力,犹如“水乳交融”,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历史交响乐。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秦国的崛起,注定是历史长河中一段激荡人心的传奇。
在公元前341年至328年间,秦国如同猛虎下山,通过三次主要战役,成功从魏国手中
鹏举谈历史
2025-02-02 15:01:45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