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75年,韩国国君韩哀侯终于实现了心中多年的夙愿,灭掉了郑国,吞并了这个曾

鹏举谈历史 2025-01-31 15:01:22

公元前375年,韩国国君韩哀侯终于实现了心中多年的夙愿,灭掉了郑国,吞并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小国(今河南新郑)。郑国虽小,但背景可不简单,创国之君郑桓公可是周宣王的弟弟,正宗的王室成员。春秋时期,郑国以周天子的名义,肆无忌惮地吞并了不少小国,连殷商的后裔戴国也未能幸免。然而,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威信如同秋水般消逝,没人再愿意听从他的号令,实力才是王道,郑国的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 韩国一直心怀不满,想要消灭郑国。自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韩国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可惜地盘小得可怜,夹在赵、魏、秦、楚等大国之间,想要扩张,简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韩国的目光只好瞄向郑国,准备在黄河南岸大展拳脚。 然而,灭郑之路可谓荆棘丛生。公元前423年,韩国首次出征郑国,那时韩国的诸侯地位尚未得到周天子的认可,韩武子带领大军,竟然杀掉了郑国国君郑幽公。郑国人民为了保全自己,立了幽公的弟弟姬骀为新君,名为郑繻公。可见,郑国并非毫无反抗之力。 接下来的岁月里,韩国的战斗可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公元前408年,韩武子的儿子韩景侯再次出征,攻下了雍丘(今河南杞县),可惜好景不长,郑国很快反击,在负黍(今河南登封)打了韩军一个措手不及。可见,郑国的韧性不容小觑。 为了更好地对付郑国,韩武子和韩景侯父子做出了战略调整,先后将都城迁至宜阳和阳翟,这两个地方距离郑国可谓咫尺之遥,一旦机会来临,韩国便可迅速出击。郑繻公对此忧心忡忡,决定主动出击,公元前400年,他派兵围攻韩国的新都阳翟。可惜天公不作美,韩景侯在这一年去世,郑国的攻势也因此受挫。 不过,郑国的内忧外患也开始显现。公元前398年,郑国国相子阳被杀,原因竟是他的政敌太宰欣利用子阳的仆人畏罪心理,指使他动手。子阳一死,太宰欣便趁机杀掉郑繻公,扶持郑幽公的另一个弟弟姬乙为郑康公,权力完全落入了太宰欣手中。郑国一时间内乱频发,正是“家中有事,外敌难防”。 此时,负黍之地的叛乱更是雪上加霜,投降了韩国,韩国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虽然在公元前393年,楚国出兵攻韩,夺回了负黍,但对韩国而言,只要负黍不在郑国手中,那就是好消息。 与此同时,魏国和楚国爆发了战争,郑国因依附于魏国而轻视韩国,未曾料到正是这一年,魏国为了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发动了对楚的战争,韩国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郑国毫无防备,最终被灭。韩国的心愿终于实现,然而“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道理也在此时显现。 灭郑之后,韩国将都城迁至郑国故地,虽说扩张了疆域,却依然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公元前369年,魏国又对韩国发动攻击,韩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被打得落花流水,公元前358年,韩国又败给了秦国,显示出其在大国之间的无奈与脆弱。 然而,灭郑的事件却引发了一场变革。郑国人申不害在韩国崭露头角,他早年不过是个小官,郑国灭亡后,遇上了不甘现状的韩昭侯,终于有了施展的舞台。申不害主张用权术来驾驭臣下,恰好韩昭侯是个适合施展的对象。 申不害的管理哲学如同“以逸待劳”,让官员们猜不透君主的心思,只能尽职尽责。这种方法虽然有利于增强君主的权威,却未必能在增强国力上立竿见影。韩国依旧是七雄中最小的国家,受制于国土狭小,列强环伺,最终成为第一个被秦国吞并的国家。 总的来说,韩灭郑的故事就像一场精彩的戏剧,高潮迭起,令人捧腹。韩国虽在这场历史的舞台上占得一席之地,但终究难掩其弱小的本质,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具讽刺意味的角色。正如古人所言:“虽千万人吾往矣”,历史的洪流中,韩国的命运依旧波澜起伏。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鹏举谈历史

鹏举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