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年代,随着战争形势的需要,世界各国都开始研发新轻机枪,刚刚从沙俄统治下

星空评过去 2025-01-22 08:47:45

上世纪20年代,随着战争形势的需要,世界各国都开始研发新轻机枪,刚刚从沙俄统治下独立出来的北欧国家芬兰也不例外。1924年,芬兰成立了轻机枪委员会,由艾莫·约翰尼斯·拉蒂主导设计,他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枪械设计师,还设计了芬兰的索米冲锋枪。考虑到拉蒂是个自学成才,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的的草根, 委员会派出了留学归来的萨罗伦塔中尉来协助他。但这两位一开始就尿不到一个壶里,拉蒂认为萨洛伦塔只是空有理论的纸上谈兵,有文凭的萨罗伦塔也瞧不上草根出身的拉蒂。这样一直折腾到了1925年6月,新型的轻机枪才完成设计,并于8月份完成样品制造,被命名为LS26型轻机枪。 LS26型轻机枪,全长1109毫米,全枪重9.3千克,采用20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400米,射速每分钟500发。口径最初采用7.92毫米,后来又衍生出7.62和7.7毫米的。 虽然轻机枪设计完成了,但两人的扯皮仍然没有结束。1927年,LS26型轻机枪在国立枪械厂开始生产,萨罗伦塔被派去监督生产,由于一直看不起拉蒂这个草根,萨罗伦塔在生产的过程中偷偷改了一些参数,结果导致了首批20挺样枪全部不合格。但问题一直被压着,到1929年才东窗事发,随后萨罗伦塔被撤职,拉蒂又被派去救火。就这样折腾到1930年,LS26型轻机枪才完成首批200挺的生产。到1939年,该枪总共生产了4000多挺,并装备于芬兰的机枪班,每个芬兰步兵连总共装备8挺LS26型轻机枪。 1939年芬兰与苏联的冬季战争爆发,在这场战争中,LS26型轻机枪暴露了他的缺点,由于制造过于精良,公差过小,导致一点灰尘就能影响机枪的射击,被士兵嘲讽为卡壳26,繁多的零件和复杂的结构也导致很难彻底清洁,复杂的保养也导致了很多士兵叫苦不迭。在当时芬军士兵往往都愿意使用从苏军手中缴获的DP轻机枪,甚至大量缴获的DP轻机枪还反客为主,成为了芬军的主力轻机枪,导致LS26被束之高阁,直到二战结束时,芬兰的仓库里还有3300多挺LS26。 1937年中国抗战爆发后,在初期的几场大型会战中,国军损失惨重,武器装备也严重损耗。为了弥补装备损失,国民政府在欧洲的采购人员也是荤素不忌,哪家有武器出售就去哪家买。此时芬兰也有意出口LS26,且其7.92毫米的口径和国军的武器通用,因此,国府找芬兰下了3万挺订单,但由于产能原因和日本人从中作梗,最终只有1300挺运抵中国。同样,在中国的LS26依旧存在着上述的容易卡壳、难以保养的问题。所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作用并不大,仅有防守陕西的国军部队使用其参战过。抗日战争

0 阅读:7
星空评过去

星空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