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年,直隶巡抚于成龙向康熙帝上了一道密折,让一向精明的康熙帝大吃一惊!原来,于成龙在密折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官已被明珠和余国柱卖完了!” 康熙二十六年,一份密折送到了康熙帝的案前。这份密折出自直隶巡抚于成龙之手,内容让康熙帝震惊不已。 在这份密折中,于成龙用简短而直接的文字揭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官已被明珠和余国柱卖完了"。这短短的十一个字,揭开了清朝早期官场腐败的冰山一角。 直隶巡抚于成龙,字进善,浙江钱塘人,以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在清朝官场中颇负盛名。作为一位地方大员,他亲眼目睹了官场中的种种弊端和黑暗。 在查证了大量事实后,于成龙发现明珠和余国柱二人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官位买卖网络。这个网络涉及了从九品小官到高级官员的各个层级。 明珠和余国柱的"合作"可谓是分工明确。明珠负责高级官员的任命和调动,而余国柱则主要经营中下层官职的买卖。 他们根据官职的品级、地域和权力大小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价格体系。地方富庶之地的官职价格更高,权力越大成本越高。 这种官位买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专门的中间人负责联络买家和卖家,甚至还会根据市场行情调整价格。 就连在任官员的升迁调动也都成为了交易对象。一些有钱的商人通过这个渠道获得官职,导致吏治日益混乱。 这种买官卖官的行为已经形成了一种公开的秘密。许多地方官员都知道,想要升迁,除了通过正常途径,还可以通过"打通关节"来实现。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清朝的官场风气。一些真正有才干的官员因为无力支付高额费用而被埋没,而一些有钱的商人却可以轻易买到官职。 于成龙在密折中还特别指出,这种官位买卖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地方治理。那些花钱买来官职的人,上任后往往想方设法搜刮民财,以求尽快收回投资。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官职买卖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买官者为了收回成本不得不搜刮民财,而搜刮来的钱财又会被用来买更高的官职。 明珠出身满洲正黄旗,是清朝前期最具影响力的权臣之一。他的家族世代居于显要位置,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康熙帝的堂姑父,明珠拥有着旁人无法比拟的特殊身份。他不仅是皇亲国戚,更是朝中重臣,这种双重身份让他在朝堂上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位。 从康熙初年开始,明珠在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明珠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康熙帝精心布局的结果。在当时的朝廷中,索额图势力正日渐壮大。 索额图同样出身显贵,在清除鳌拜的过程中立下大功。随着时间推移,他在朝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为了制衡索额图,康熙帝需要一个能与之抗衡的力量。明珠就这样被推到了这个位置上。 在康熙帝的默许下,明珠开始有计划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他通过各种方式拉拢官员,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人脉网络。 这种派系之间的较量,表面上看是明珠和索额图的权力之争。实际上却是康熙帝精心设计的权力制衡术。 通过扶持明珠来制衡索额图,康熙帝成功地将两大势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这种制衡之术,成为了康熙帝驾驭朝局的重要手段。 在这场权力的较量中,明珠和索额图都不遗余力地拉拢同盟。一时间,整个朝廷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派系。 明珠凭借着与皇室的特殊关系,以及自身过人的政治智慧,在这场较量中逐渐占据上风。他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日益增强。 康熙帝对大臣们的权力拿捏得十分精准。他既要让他们有足够的权力来相互制衡,又不能让任何一方做大到威胁皇权的地步。 这种精妙的平衡术,使得康熙朝的政治局面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任何试图打破这种平衡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明珠和索额图的较量,实际上是康熙帝控制朝局的一个缩影。通过扶持和打压不同派系,康熙帝成功地维护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于成龙的密折宛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堂上引发了巨大震动。大臣们纷纷开始重新站队,整个官场风声鹤唳。 康熙帝并没有立即对明珠采取行动。但密折中揭露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康熙帝的容忍范围。 朝中开始出现各种针对明珠的弹劾奏折,这些弹劾内容涉及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等多项罪名。很快,这些压力促使康熙帝不得不对明珠采取行动。 康熙帝下令将明珠收押入狱,开始对其进行审查。 然而,身陷囹圄的明珠深知康熙帝的用人之道,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 在狱中,明珠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让妻子散布自己要谋反的消息,这个看似自寻死路的行为实际暗含深意。 当谋反的消息传到康熙帝耳中时,局面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如果追查谋反案,势必会牵连到明珠的党羽,这将导致朝廷势力的重新洗牌。 康熙帝当即宣布这是谣言,并下令释放明珠。这个决定表明康熙帝并不想完全铲除明珠势力,而是要维持朝廷的平衡。 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明珠还是被削职为民。 后来,明珠确实官复原职,但已经被排除在核心权力圈之外。
溥仪和丝袜美女玩跷跷板,溥仪满脸笑容,看起来玩得很尽兴,婉容一身黑色旗...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