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344旅很排外,只认旅长徐海东,两大元帅都镇不住。毛主席闻此,怒气说:“这344旅不像话,没人治了是吧,那就派黄克诚去整顿下歪风!” 在1932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区成立了一个特别的游击队,其核心成员包括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家。这支队伍后来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标志着西北地区首次拥有了一支正规的红军部队。 起初,红26军的兵力非常有限,只有一个由两个团组成的42师,人数仅有500余人。然而,面对艰苦的环境和严峻的斗争,这支部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逐渐壮大。 到1934年底,红26军已发展为4个团,人数增至近3000余人。他们的成长,不仅在人数上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在战斗经验和战术运用上取得了质的飞跃。 1935年9月18日,红26军在陕西延川永坪镇与到达陕北的鄂豫皖红25军和陕北红27军胜利会师。这次会师不仅是军力的汇聚,更是战略上的重新整合,最终决定合并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 红26军的42师与西北义勇军合编为新的红78师,这一调整标志着红26军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集中和增强。 红26军从创建到被编入红15军团,几乎独立奋战了近三年时间。在这期间,他们不仅巩固并扩大了陕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还确保了这一地区成为全国唯一较为完整的红色根据地,为后来的红军长征提供了关键的“落脚点”。 1935年11月,红78师随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此后,红78师参与了包括崂山、榆林桥、直罗镇在内的数百次战役和战斗,累计歼敌约2万余人。 这些战役中,红78师展现了出色的战斗技巧和高昂的战斗士气。特别是在韩先楚担任师长期间,红78师更是以胆大包天的战斗风格,迅速连克定边、盐池两座城池。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原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而红15军团则改编为115师344旅。在平型关战役中,344旅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占领蔡家峪和西沟村,切断了日军的退路。 这一行动使得八路军115师在战斗中消灭了1000多名日军士兵,标志着八路军自抗战爆发以来的首次重大胜利。 战后,344旅的士气高涨,尤其是其中的年轻将领。然而,旅长徐海东因肺部感染严重,不得不暂时离开部队接受治疗。在他缺席的情况下,344旅的纪律和军队作风出现了松懈。 朱德和毛主席决定任命黄克诚为344旅旅长,黄克诚以其正直和勤奋的性格,被寄予厚望来整顿旅中风气。黄克诚的上任并未顺利,许多年轻的旅内将领对他的领导持保留态度。 他们对黄克诚的指令表面遵从,实则不甚理会,这些年轻将领依旧坚持以战绩为优先,对资历深的黄克诚不予真正的服从。 面对这种情况,黄克诚多次强调部队纪律与作风的严格要求,尝试巩固他的权威和提高士兵的战斗力。为了辅助黄克诚,朱德决定增加344旅的领导层人手,提名田守尧为副旅长。 田守尧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并深得黄克诚的信赖,本已准备就任。然而,由于一些中央军委成员的反对,他的任命被突然取消,这对田守尧造成了极大的情绪打击,并在部队中产生了不良影响。他未能出席徐海东的送行仪式,更在部队中公开对组织表达不满。 这一系列行为引起了朱德的强烈不满。朱德要求田守尧在全旅范围内进行公开检讨。初步检讨会上,田守尧沉默不语,黄克诚先行发言,朱德对此更为生气。最终,田守尧认识到了错误,承诺将改正自己的行为,他的努力在数年后得到认可,最终赢得了副旅长的职位。 与此同时,另一位副旅长候选人张邵东也面临问题。他因私生活问题被部队内外广泛批评,甚至涉及到与地主家女儿的不当关系,此事经群众举报后,张邵东选择夜间潜逃,其行为严重损害了八路军的形象和纪律。 情况紧急之下,毛主席亲自介入,决定派遣343旅685团的团长杨得志担任344旅旅长,以期彻底改革旅中风气。杨得志在朱德的嘱托下来到344旅,他的到来迅速改变了旅中的风气。 杨得志不仅在军事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更擅长思想工作,他与黄克诚的合作密切,共同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在杨得志和黄克诚的共同努力下,344旅的年轻干部再也不敢搞山头主义,部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有了显著提升。 随着抗战的结束,344旅被编入新四军第三师,并最终南下东北,加入了东北野战军。在东北的解放战役中,344旅在辽沈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连续击败国民党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中,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笑道
【4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