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去做癌症筛查,有必要吗?中科院院士:可能反而会害了自己 在健康话题备受瞩目

河西有事 2025-01-21 14:37:59

普通人去做癌症筛查,有必要吗?中科院院士:可能反而会害了自己 在健康话题备受瞩目的当下,癌症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疾病之一。癌症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时刻牵动着大众的心弦。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高达 457 万例,死亡人数达 300 万例,在世界范围内,这两个数字分别占比 24% 和 30%。不仅如此,我国癌症的整体 5 年生存率与美国相比,存在着显著差异,我国为 40%,而美国则是 67%。 深入探究其中缘由,不难发现,我国大部分癌症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这直接导致了患者预后不佳。由此可见,早发现、早干预对于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关键因素。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教授罗永章指出,中国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患者生存期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体检普及率较低,而且防癌体检不够规范。早期癌症的治愈率可达 90% 以上,早发现早治疗,是国际上公认的对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但目前我国癌症检出率比发达国家低 3 - 4 倍,这也使得患者 5 年生存率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 然而,对于癌症早筛这件事,不同的专家有着不同的看法。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一次会议上,就提出了独特的观点。他认为癌症筛查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比如,肿瘤筛查若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患者接受不必要的过度治疗;而且,一旦告知患者罹患癌症,大部分人会认为患癌就等同于死亡,这可能会让患者精神崩溃,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即便癌症筛查的各项指标都显示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患癌的可能性,人们可能会因此忽视假阴性的存在,从而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韩院士指出,并不建议每个人都盲目地去进行癌症筛查。但如果普通人群出现了相关症状,还是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同时,高危人群一定要重视癌症筛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筛查。 韩院士还强调,我们要正确定位医疗的作用,它对健康所能起到的作用相对有限。想要保证健康,更多地是取决于生活方式、生活条件以及经费保障等因素。钟南山院士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遗传、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占比 32%,医疗条件仅占 8%,而生活方式才是决定健康的关键因素,其占比高达 60%。 近期,权威期刊《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美国 1800 名保健医师和 600 名妇科医生进行了调查,让他们对预期寿命 9 - 10 年和 4 - 5 年的患者就医场景做出判断。最终,有 776 名医生的答复符合研究要求。结果显示,在两类虚构的就医场景中,影响医生对癌症筛查决策的主要因素中,患者健康状况 / 功能状况占比 36.7%,剩余寿命内患癌风险占比 34.9%,预期寿命占比 23.1%,生理年龄占比 5.3%。 这项研究可能是首个探索影响医生做出癌症筛查决定因素的研究,从结果来看,患者的健康和功能状态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相对而言,预期寿命和患癌风险的判断就没那么容易。如果患者在预期寿命内超过 1/3 的时间可能会患癌,那么可以考虑不进行癌症筛查。 越来越多的指南建议,对于预期寿命有限的人群,不建议进行常规癌症筛查,但这一建议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癌症筛查并非项目越多、价格越贵就越好。受检者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检查项目,尽量避免过多进行有辐射的检查,以免威胁健康,还造成经济浪费。 癌症早发现早干预可带来更好的预后,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对待癌症筛查时,我们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不能盲目跟风大量进行防癌筛查,避免给健康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0 阅读:13
河西有事

河西有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