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说:“父母健在,说明我们的福报很大,很多人不知道,表面上看,我们是在孝顺父母,其实,是父母在给我们机会。修养我们的德行,增长我们的福报。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趁父母还在,趁一切还来得及,趁我们有能力,常回家看看,好好孝顺父母,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有心人。”这话说得真是戳心窝子,让我不由得想起那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生活的喧嚣和忙碌中,人们往往忽略了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付出,甚至有时因为一时的不满,给予他们无意的伤害。然而,正如古语所言:“不孝父母,拜佛无益”,孝敬父母是我们最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而父母的恩情则是无可替代的财富。 有一个故事来自佛教经典《观经四帖疏》。世尊曾在一次饥荒时期,外出乞食,但多日未能讨到一口食物。一天,一位比丘见到世尊,询问他是否已经得到食物。世尊回答道没有。比丘听后深感不忍,便将自己的三衣卖掉,换来一碗斋饭,送给了世尊。 然而,世尊了解情况后,却对比丘说:“出家人的三衣是极为珍贵的,你的善意我心领了,但这碗饭我无法接受。”比丘惊讶地问:“既然世尊不能接受,那谁能接受呢?” 世尊反问道:“你有父母吗?”比丘答道:“有。”世尊继续说道:“拿这碗饭去供养你的父母吧,他们为你生育养育,才是你最应该回报的人。”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到,世尊强调了父母的恩情无可比拟,哪怕是最为尊贵的世尊也无法承受这样的恩惠。这启示我们,父母为我们的成长和生命倾注了无尽的心血,给予我们最多的爱与关怀,我们应当以感恩的心来回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容易忽视父母的感受,甚至在某些时候表现出不耐烦或愤怒。比如,在一些日常琐事中,父母由于年纪渐长,可能会显得有些迟缓或者做错事,这时候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对他们发火,甚至摆出冷淡的表情。 这样的举动,对父母来说,往往比任何语言的指责都要伤人。很多时候,父母其实只是想尽力照顾我们,然而他们的努力却因为我们的无意识表现而让他们感到伤心和失落。 作家胡适在《我的母亲》中写道:“世间最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把生气的脸摆给亲人看,比打骂还难受。”这句话提醒我们,父母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为我们付出,我们应当珍惜每一个与父母相处的时刻,尽量避免让他们感到失望和伤心。 有些父母默默地为子女操劳一生,无论是日常的照顾,还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提供的支持,几乎从不计较回报。 比如一位母亲,从远离城市的农村老家赶来,只为帮忙照顾刚出生的孙子。她从婴儿的护理到家务的打理,几乎没有怨言地承担起了所有责任,甚至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只为减轻子女的负担。 这种付出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这位母亲准备返回老家时,子女没有表现出任何深情的挽留,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 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当这位母亲因为年事已高,无法再承担繁重的带孙任务时,她的儿子没有给予理解,而是表现出愤怒和不满。他认为母亲应该继续照顾他的孩子,甚至指责她冷漠无情,未能继续尽责。 母亲的回答简单而直接:“我已经把你养大成人,这就是我的责任,至于你自己的孩子,你自己去照顾。”在那一刻,母亲的声音中充满了无奈与坚持,也折射出一种隐忍的情感:子女往往习惯了父母的无条件奉献,却很少考虑到父母也需要关爱与理解。 事实上,父母的爱本应是一种相互给予的关系。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辛勤付出不应被视为理所当然,尤其是在他们年老时。 当父母步入老年,开始变得脆弱,需要更多的关心与照顾时,子女应当有更多的耐心与爱心。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将父母给予的爱转化为行动,回报他们曾经的辛劳。 子女会在某一时刻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到了父母曾经走过的道路上,也会逐渐体会到照顾年迈父母的责任。每个人都会老去,父母也终将迎来他们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刻。当父母逐渐变成“老小孩”,他们对待子女时曾经的耐心与包容,同样应得到子女的回报与理解。 家庭的和睦,源自于每个成员间的互相关爱。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彼此的关心与支持是家庭幸福的关键。子女应时刻记得,当自己还能够陪伴父母时,应该尽早回家看看,用实际行动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和爱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家庭充满温暖与和谐。 参考资料:《观经四帖疏》
弘一法师说:“父母健在,说明我们的福报很大,很多人不知道,表面上看,我们是在孝顺
爱吃凉历史
2025-01-17 18:33:3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