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鲁迅先生设计的国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经过一段历史的动荡与变革,新

爱吃凉历史 2025-01-17 18:33:34

这是鲁迅先生设计的国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经过一段历史的动荡与变革,新的政府在朝气蓬勃的时代背景下,开始着手构建象征国家权威与精神的徽标。 1913年2月,中华民国的第一个国徽——“十二章国徽”(又名嘉禾国徽)诞生。该徽标设计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西方纹章艺术巧妙融合,成为新兴共和国家的一张独特名片。 “十二章国徽”的设计过程涉及了三位重要人物:鲁迅、周树人(即鲁迅)、许寿裳、钱稻孙等。当时,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委托教育部科长周树人、许寿裳与钱稻孙共同研拟国徽图案。 根据史料记载,1912年8月28日,他们的设计初稿完成。鲁迅负责撰写图案说明,钱稻孙则绘制了具体图例,图案完成后立即送交教育部,作为政府正式的国徽图案。尽管这幅设计可能在美学上有其不足,但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仍然为各界所称赞。 这一国徽的核心元素基于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章”纹样,“十二章”中,日、月、星辰是最具象征意义的花纹。它们代表着“明”,意指光明照耀人间,带来福祉和希望。 此图案往往被印制在天子的服饰上,表达了对天命的尊崇与领袖的光辉形象。接着,山的纹样则象征着稳重与镇定,常见于帝王的衣服上,表现出国家和个人的安定。 龙是古代权力与神秘的象征,常被用作高级官员或王室成员的礼服花纹。它代表着神奇与变幻,表达了天子的至尊地位和不可侵犯的神性。华虫,亦即五色羽毛的雉鸡,因其美丽的羽毛而成为象征文彩的图案。古人认为,通过华虫的装饰,能够体现出美与文雅。 此外,宗彝与藻纹也是十二章之一。宗彝是古代祭祀所用的酒器,象征着孝道和对祖先的敬仰。藻纹则代表洁净,提醒人们保持纯洁与清明的品德。火和水藻同样是十二章中的重要元素,火代表着光亮与能量,象征着帝王治理的光辉与强大。 粉米的花纹则用以象征食物的丰盈,表明国家的富足与民众的安康。黼与黻是古代服饰中极具辨识度的花纹,分别代表果断与审察,显示出统治者的决策力与洞察力。 这一套图案系统不仅出现在中国,随着文化交流,还影响了日本和朝鲜。明治维新前,日本天皇的冕服采用了十二章花纹,而朝鲜王朝在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后,也将其君主的礼服从九章改为十二章。 国徽中央部分是一个典型的吉祥符号——“嘉禾”,即双穗禾,象征着繁荣与富足。这一设计灵感来源于汉代的《五瑞图》石刻,赋予了新的国家徽章一种承载着历史智慧的象征。 此外,嘉禾背后的黑色盾形图案象征着坚韧与保护,而斧形的“黼”图案则代表了决断与力量,体现出国家治理的决策能力。 徽章的下部,还加入了点缀的白色米粒,这种设计意象深刻地表达了农业的供养与民生的基础。徽标中曲线形态的山与日的图案,分别代表着稳重、镇定以及光明、希望的象征,展现了中华民国对于国家发展方向的自信与乐观。 更为独特的是,国徽左侧和右侧分别呈现出寓意深刻的动物与物品。左侧,华虫象征文人气质,雉鸡口衔藻,象征着洁净与高尚的德行,而头顶星辰则象征着光明的未来。 右侧则出现了龙形图案,象征着神异与变化,而与之相配的火焰与月亮图案,更加体现了希望、明亮与夜空中的圆满。两侧的“宗彝”,即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征着孝顺与祭祀的礼仪,展现出中华文化对祖先的尊崇与对社会秩序的重视。 “十二章国徽”的发布并非只是一个图案的确认,它意味着中华民国在全新的政权下,开始确立自己的象征性符号。 虽然这一国徽在使用上并未受到广泛的美学评价,但它无疑承载了时代的标志性意义。袁世凯时期的国徽设计,也反映了新兴政府对于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对西方现代政治符号的吸纳。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1928年,中华民国的政权发生了变更,张学良所领导的国民政府决定废止“十二章国徽”,并最终采用了全新的国徽设计。 参考资料:张焱编著. 《新中国设计简史》 2021

0 阅读:59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