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由于缺乏身管火炮,迫击炮就成了当时中国军队火力的中流砥柱,除了常见的60mm,81/82mm,中国军队还装备有150mm大口径的迫击炮。 在20世纪20年代,国内各军阀的兵工厂就开始大量仿制一战时期各参战国的迫击炮。1922年,张大帅的东北兵工厂就在英国、白俄指导下生产了150mm重迫击炮,被命名为辽造11式150mm迫击炮,该炮结构简单,没有缓冲机和瞄准机构,因此射击时不稳定,精度较差。1927年,东北兵工厂又在11式迫击炮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重新设计了炮架,并给每个炮1辆炮车和2辆弹药车,改进后的迫击炮称为辽造16式150mm重迫击炮。在当时,每个东北军的国防旅都配备一个重迫击炮连,每连装备6门炮。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兵工厂被日军占领,60多门150mm重迫击炮被日军缴获,剩余的则跟随东北军转战内地。在抗战爆发后,东北军53军116师619团在吕正操的指挥下在河北抗击日军,梅花镇战斗中,该团重迫击炮连的4门炮给予日军重大杀伤。后来,吕正操率部加入八路军,150mm迫击炮被带到冀中,成为了抗战期间八路军装备的最大口径的火炮,后来由于弹药无法补充,就渐渐的淡出了视野。 除了东北军外,当时各军阀都领略到了150mm重迫击炮的强大威力,冯玉祥的巩县兵工厂,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等都纷纷进行仿制,西北军、晋绥军都装备了150mm重迫击炮。比如吉鸿昌的22路军特务旅的炮兵2团就装备了14门巩造150mm重迫击炮,并配有579发炮弹,炮3团一个营也装备了4门该型迫击炮。宋哲元的29军按下的4个步兵师,一个师的特务团都有一个装备8门150mm迫击炮的炮连。西北军的150mm重迫击炮参加过长城抗战、平津抗战。在日军进攻张家口的时候,29军麾下的刘汝明143师的重迫击炮部队在城南十多公里处与日军机械化部队遭遇,炮兵在夜间猛烈射击,以损失1门炮的代价炸毁日军坦克汽车30余辆,延缓了日军的进攻速度。 而南京国民政府那边,最初他们是看不上150mm迫击炮的,因此在1932年,国民政府勒令自己控制的所有兵工厂停止生产150mm迫击炮,导致技术人员和资料流失殆尽。直到抗战爆发后,国军发现82毫米的迫击炮在攻坚时火力不足,国民政府兵工署这才重新开始考虑生产150mm迫击炮,经过一番考古式的折腾,兵工署从各地的仓库中找来了一批已经废弃的迫击炮管运到重庆的50兵工厂,并重新设计新的炮架,安装瞄准设备,于1940年生产成功,命名为29式迫击炮。由于各老旧炮管的规格不同,因此29式迫击炮有1900mm、1600mm、1450mm共3种炮管型号,发射2.2公斤重的炮弹,射程在2.6到3.2千米之间。但是,由于兵工厂只有一台旧磨膛机,性能不稳定故障率高,而磨膛这个必不可少的工序需要花费4天时间,导致了29式迫击炮的月产量只有可怜的7门,最终共生产了282门,对比日军的炮兵火力依然远远不足,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明显。抗日战争
在民国时期,由于缺乏身管火炮,迫击炮就成了当时中国军队火力的中流砥柱,除了常见的
星空评过去
2025-01-04 08:02:52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