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北洋水师的“经远”级装甲巡洋舰虽然没有尾炮,不过靠着两舷耳台上的副炮,向后方的火力比没有副炮,舰尾有一门150毫米尾炮的“济远”还要强一些。有人那为什么问丰岛海战“济远”靠着尾炮击退了追赶的“吉野”舰,而“经远”却没有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原因。 按照“济远”航海日志记载,“济远”的尾炮连开四炮都击中了“吉野”要害之处,重创敌舰,击毙指挥官和水兵数十人。“吉野”自知不敌,挂起龙旗逃走。 我船后台开四炮,皆中其要处,击伤倭船,并击死倭提督并员弁数十人。彼知难以抵御,故挂我国龙旗而奔。 然而“吉野”舰舰长河原要一关于丰岛海战的报告中,提到“济远”尾炮造成的伤害却微乎其微:8时10分,“济远”发射的一发150毫米炮弹在“吉野”舰首右侧数十米外爆炸,弹片打断了部分信号索;8时20分,一发150毫米炮弹击穿了“吉野”右舷船壳并打碎了一台发电机,但是没有爆炸;不久又一发150毫米炮弹在“吉野”飞桥附近爆炸,弹片打碎了飞桥上存放望远镜的木盒。 考虑到丰岛海战以后“吉野”表现活跃,甚至还到过中国沿海,压根没有重伤的迹象,至于日本指挥官坪井航三更是毫发无伤,显然方伯谦所说过于夸大。 事实上“吉野”放弃追击“济远”,主要还是因为此前战斗中,日舰“秋津洲”去追击北洋水师另一艘军舰“广乙”,“浪速”则被闯入战场的“高升”号轮船吸引,和“吉野”之间距离不断加大。坪井航三担心继续追赶“济远”,万一有其他北洋水师军舰赶来会发生意外,加上对于前方水文情况不熟悉,这才放弃追赶。 而黄海海战日本第一游击队追赶“经远”时,此时坪井航三手下有四艘军舰,实力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更何况北洋水师主力都在战场上,也不用担心意外发生,完全可以放心追赶。此时即使“经远”能够击中“吉野”几发炮弹,也不可能阻止第一游击队的追击,自然难以幸免了。
之前提到北洋水师的“经远”级装甲巡洋舰虽然没有尾炮,不过靠着两舷耳台上的副炮,向
润后看谈历史
2024-12-24 23:11:05
0
阅读:408
用户10xxx34
本舰长82.4米、宽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吨,额定乘员202人。外观上双烟囱,仅有的一根桅杆在烟囱后面。前部设置有前艏楼,从舰艏一直延伸到主炮台前部,其余部分安装有与前艏楼平齐的舷墙。司令塔位置在主炮台后面,顶部为露天的罗经舰桥。 武器方面,主炮为两门克虏伯1880式35倍径210毫米后膛炮,全部安装在舰艏的双联装露炮台。副炮为两门克虏伯1880式35倍径150毫米后膛炮,安装在舷侧耳台,射界135度。本舰重视舰艏火力,主炮、副炮全部可以朝前发射,是典型的船头对敌设计。 引人争议的是本舰舰艉完全没有大、中口径火炮,仅有若干小口径火炮,包括两门克虏伯75毫米舢板炮、两门哈乞开斯47毫米速射炮、两门哈乞开斯37毫米五管速射炮,在乱战战术中作自卫用,桅盘上还有一门哈乞开斯37毫米五管速射炮。按照当时海军的惯例,本舰安装有撞角。鱼雷武器为四具鱼雷发射管,两具在舰艏水线下,另外两具在两舷。
用户10xxx34
防护方面,本舰采用了类似铁甲舰的中央装甲盒结构,保护着要害部位。侧面的水线装甲由三段装甲拼接而成,上方9.5英寸(241毫米)、下方5.2英寸(132毫米),但高度仅有5.92英尺(1.80米)。 因为水线装甲带装设位置太低,正常排水量状态下装甲带顶部差不多到了水线位置,满载时情况更严重。而且装甲带各装甲板因为是拼接而成,接缝处中弹即可能造成破裂进水。 除了中央装甲盒,前后部位还各布置有穹甲甲板,中部高于水线,厚度比较薄,中部平行部分仅厚1.5英寸(38毫米),两侧倾斜入水部分厚3英寸(76毫米)。主炮露炮台胸墙装甲8英寸(203毫米),炮台采用后部敞开式炮罩,厚度1.5英寸(38毫米)。 至于司令塔,侧壁厚度6英寸(152毫米)。司令塔顶盖与塔壁留有较高的空隙,中间仅通过几根柱子相连。这种设计改善了观察视野,但也使得弹片和小口径炮弹能从缝隙中飞入,留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