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世凯此刻听信了日本使臣的话,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的日本想以朝鲜内乱为由,派兵保护自己的侨民,得到袁世凯的强烈反对。当时在国内的李鸿章早就授意袁世凯,让他时刻提防日本以朝鲜为突破口打到沿海及内地来,让袁世凯守住第一道防线。 但李鸿章没有想到日本人会这么快出动,一天前,李鸿章面见太后,要与美国合资办一个银行,一来为大清充实国库,二来是为了北洋水师的战备,希望慈禧能够同意。李鸿章知道日本狼子野心,买了北洋水师定购的战舰,并命名为“吉野号”,经过长达半年的训练,他们早已经准备在沿海地区闹事,以图获取最大的利益。 而李鸿章没想到太后却直接不理睬自己办银行的事,还发来了这个一个懿旨;而这就代表着太后直接拒绝了他办合资银行,而当时太后大寿,又得修圆明园,北洋水师的军费缺口非常大。趁此机会,日本决定以朝鲜内乱为突破口,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不过他们在发动之前还需要想一个正当的理由,不然他们的外交会陷于被动,他们的国会不会同意,子民也更加不能理解, 伊腾博文分析,他们还有一个劲敌,那便是在朝鲜当太上皇的袁世凯,他的实力不小,想打进中国,就得先过袁世凯这一关;他们先派了一个使臣前去朝鲜,以朝鲜内乱为由,要派兵入驻来保护日本的侨民,为了哄骗袁世凯,说起只派一百人; 而虽然袁世凯拒绝,但日本已经派了一支海军陆战队四百人准备登岸,战事一触即发,袁世凯不敢大意,第一时间发电报去请示李鸿章!而针对这个电报,盛宣怀率先发表自己的看法,日本国什么都做得出来,不能小视啊,而另一位大臣则说起这是袁世凯的夸大其词;而面对这两种意见,李鸿章不能不听,也不可全听,他认为兵是要派的,否则袁世凯在朝鲜会势单力孤,但也不需要太多,经费有限,只要能对付这四百人足矣!可袁世凯可不是想对付这四百人,他分析出,这四百人的背后有日本的大部队,请求派大量兵力入朝才能抵御外寇,盛宣怀也赞成袁世凯的意思;可李鸿章自信满满,有自己的一套逻辑,认为日本国当前还不敢大举来犯,只因为国情不同。而且他们的国民经济也承受不了,而这些李鸿章是做过多方面调查的,绝不是空穴来风,于是李鸿章最终只派了一个提督和一个镇的总兵率领一千五百人前往,而为了节省开支,还特意加了一句叮嘱。
如果袁世凯此刻听信了日本使臣的话,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的日本想以朝鲜内乱为由
菲菲评历史啊
2024-12-02 23:42:46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