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要选择不抵抗?主要是因为之前发生的三个事件,枪毙杨宇霆事

历史透视眼 2025-09-18 10:15:31

为什么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要选择不抵抗?主要是因为之前发生的三个事件,枪毙杨宇霆事件,中东铁路事变和中原大战。 东北军当时有30万人,武器装备不算差。 但在九一八那晚,日本关东军突然出动,理由是柳条湖附近的铁路被炸,发起对沈阳的攻击。 东北军驻军是第七旅,旅长是郑桐荫。 接到攻击通报后,郑桐荫请示总部是否开战,得到的答复是“不得抵抗”。 全旅撤离兵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进驻沈阳。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下这个命令。 张学良手里有兵,也不是没经历过战争,怎么说不打就不打了。 但要说这个决定背后的原因,得从更早的几件事讲起。 第一件是枪毙杨宇霆。 杨是东北军骨干,和常荫槐一起在张作霖身边多年。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掌权。 杨宇霆和常荫槐对他意见不小。 有人说他们搞小圈子,有人说想架空张学良。 张学良也早就不满意。 在一次内部会议之后,把这两人叫到“老虎厅”,直接下令当场枪决。 整个过程很快,没有拖延。 这事震动极大。 很多东北军老将都吓了一跳。 张学良算是借这事立威,把军队重新拢在手里。 但这事也带来一个结果。 军心变得敏感,很多人怕事。 东三省高层人心思动,没人敢拍板、没人敢扛雷。 对外作战时,军令链条变得更封闭。 第二件事是中东铁路冲突。 苏联当时在东北还控制着中东铁路的部分权益。 张学良希望把整条线收回来,于是发起一场军事行动。 结果苏军还击非常强硬。 东北军在黑龙江等地交战,损失不小,最终没讨到好处。 双方后来又回到谈判桌,签协议,恢复铁路运营。 这仗没打赢,还打出不少问题。 士兵士气受挫,指挥层也知道,真要碰到像苏联或日本这种国家,自己没胜算。 东北的后勤和兵员看着数字大,真拼命还差不少。 张学良从这件事里吃了亏。 不再贸然挑衅强国。 第三件事是中原大战。 蒋介石要削藩,派兵打中原几路地方军阀。 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这些人都不服气。 张学良那时候还在观望。 但最后决定站队蒋介石。 出兵华北,参与围剿。 这一仗耗了不少人力,也花了大钱。 东北兵团调出去一部分,战线拉长。 张学良跟南京靠拢更深了。 也因此东北独立的战略地位发生变化。 再打仗,不再只是张学良能拍板的事。 中央说不打,张学良就不能打。 这三件事一前一后,直接影响了后来九一八的决定。 从内部清洗、对外挫败到南下助战,东北军不再是那个独立王国。 九一八当晚,日军攻打沈阳。 张学良不在前线,人在北平。 收到情报后,先向南京请示。 南京政府当时态度也不明确。 蒋介石后来在回忆录里写,“不抵抗”是考虑全局,不想让东北牵动全国。 张学良也没强行出兵。 命令各地部队后撤,不与日军冲突。 整个东三省,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全部沦陷。 东北军没打一枪,损失了整个根据地。 张学良没再有机会补救。 后来他调往南方,最终参与西安事变。 但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回到九一八。 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表面看是命令。 真因在前头,他手下的军队已经不能再打消耗战。 之前整肃军中旧人,让他威信稳了,也留下不少隔阂。 打苏联吃亏,知道自己兵力虚浮。 打中原大战投入大,东北实力空了。 南京那边说不要冲突。 他自己也怕局势升级,怕再打出个新仗来没人兜底。 所以,他让部队退了。 不是因为胆小。 是因为那时候,他已经是个被架在中间的人。 不退,不行。 信息来源: 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真相:从三件大事看“不抵抗”决策背景 · 观察者网 · 2018-09-18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