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时代相当受欢迎?多受欢迎呢?2011年,我初到苏州,见一漂亮的年轻美人,穿着甚是迷人,右肩背包,左手拿一本《王阳明心学》靠在胸脯前。当时把我惊呆了,还专门追上去定睛看了一眼书名。 此后我便很好奇王阳明,此前对他的了解一知半解,基本上是一些条框概念。 我们今天的时代,人们的头脑接触的信息过多,导致了灵魂的亏损和浮躁。而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物正好给我们今天的人提供了一种心灵获得踏实感的理论方法。 他的学说实际上在明朝和整个清朝都被视为异端邪说。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没有禁毁书籍或给他治罪?他的学说无论如何仅仅停留在学术和学问层面上,对国家的统治制度没有造成威胁。更何况明清时期崇尚的本来就是儒家思想。 阳明的学说自始至终,都属于儒学范畴。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新了一些看似雷人实际和早期儒学理论基本一致的内容。 他的儒学理论在当时,受众群体并不多,跟着他学习的人屈指可数。因为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并且很多话很雷人。如“满街人都是圣人。“个个人心有仲尼。”所以,明清两代稍微有学识的人并不在意他。 民国时期一位学习儒学历史的大家叫梁漱溟,他认为阳明心学毕竟是儒学史上的一个拐角点,也有它的价值,不能忽视。后来就慢慢有人关注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理论我们并不懂,但我们却喜欢了。 王守仁,字伯安,因为曾经在浙江绍兴的阳明洞里讲学,所以被称为阳明先生。阳明本是山洞名字。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出生地,浙江宁波余姚县。卒于嘉靖七年,1529年。享年58岁。 他生活的这段时期,整个社会被宋代理学思想所笼罩。理学也是儒学的新发展。所以,阳明绝逃不出这个思想的范畴。 早年由于对南宋大儒朱熹的理论理解错误,去“格竹子”生了一场大病。但体现了他对圣贤言论的探索精神。 弘治十二年,27岁的他第三次会试中进士。 在北京5年任职时期,便业余收徒讲学,主要内容是身心性命之学。有点哲学的味道。来学习的人纯属于个人爱好,跟其他没有关系。 正德元年,1506年,得罪了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贬居贵州修文县当驿丞。具体是刘瑾专权胡作非为,阳明上奏皇帝“去权奸”。然后就挨打了。当时挨打的不止他一个人。 在龙场三年期间,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心即理。啥意思吗?就是说要成为有修养的人,但这个修养在哪里呢?我心里存得满满的,我只需要去挖掘即可。不需要向心灵之外去找。这话有矛盾,那你读书干什么?书不是心外之物吗?不是身外之物吗? 龙场悟道是开启阳明心学大门的开始。 正德八年到十一年,即1513年到1516年,期间在滁州、南京任职,继续收徒讲学。内容为,存天理,去人欲的省察克治实功。 意思就是加强内心修炼,不要有欲望。和程朱理学差别不大。 这种思想后来被思想家李贽公开炮轰。据说李贽还亲自放纵欲望。 1517到1522这五年时间,在江西平叛。心学进一步发展,到了致良知阶段。说穿了就是人要努力发掘内心的善,用善去对待身外的一切。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了,是不是天下完美无缺了。可能吗?王大人自己也没有做到。 生命的最后六年基本在家乡著述。进一步阐述致良知,知行合一理论。 临终前提出天泉正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和战国时期的先儒所说的性善性恶论差别不大。 心外无物实际上和《论语》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等差不多。 你看他的全集阐述了那么多文字,实质的内容并不多。 阳明对儒学的阐述的确古怪一些,难怪明清两朝的儒学正宗说他是异端邪说。但也不是特别古怪,毕竟在儒学思想里面转圈圈,它能古怪到哪里去呢?
王阳明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时代相当受欢迎?多受欢迎呢?2011年,我初到苏州,见一漂
史文故事说
2024-10-25 02:59: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