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做到比较通透的了解历史人物?实在地讲,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依靠

史文故事说 2024-10-26 01:25:51

我们如何做到比较通透的了解历史人物?实在地讲,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依靠学问能力。 从西周算起,直到清末,差不多三千年。每个王朝对历史人物记载的史料版本不同,字数不同。要想非常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必须阅读这些相关史料。 可能我们会说,当代人写的我买一本看了不就可以了。这可能是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如果想深入了解,那些书籍远远不够。 我们要建立基本的历史思维,必须从初中一路读到研究生毕业,大学以后得学相关专业。这是建立研读历史史料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个基本的功夫,深入阅读的可能性极小。 比如想通透了解孔子,《四书五经》是必读之书,另外《孔子世家》《先秦诸子》等著作里关于孔子的内容,以及历代文人对孔子的相关论述。还有当代资深学者的学术书籍。这一路读下来,认认真真差不多得5年。基本上算了解了孔子和儒家思想。 我们如果总是断断续续了解一些片段内容,那将永远停留在受限的思维世界里,但我们一定感觉不到。学然后知不足。不学或学得不多,是感受不到什么叫不足。 了解孔子,还好一些,毕竟史料有限。但像曾国藩,就不一样了。光他自己一生的著作就有两千万字。更别说其他史料了。读清楚这些史料都得十几年。更别说要把里面的文字提炼加工了。 想一想北宋司马光和他的门人弟子真厉害。把宋以前的史料里的精华提炼出来花了足足19年。这还是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 史料读起来的速度很慢,它对思维的要求很高。读那些质量差的书可能一天一本。像《史记》这种,你真正读懂一页内容,都可能得花好几天时间。即使是读译文。太史公的一句话或一个观点,历代史学家都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一路读下来,七八年读懂都算快的。学问里的复杂真不是一两句话所能说明白的。史料代表的就是千年复杂的社会。千百年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驾驭历史。 为什么国家工程项目类著作很权威?投入了多少钱?投入了多少大神? 史学这个学问到底有多难?2010年国家组织社会科学院史学界校订二十四史。2024年,才到《北齐书》。还有一半多没有完成。再过15年都不一定完成。 个人能有多大本事,对历史能知道多少?民国吕思勉大师说,就算把史料读完,我们对历史的了解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我一直说,我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大家说我谦虚,我说的是实话。 就拿《苏轼年谱》来说,作者花费了几十年时间。虽然给研究苏轼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但也难免出错。后来的学者又进行校订。

0 阅读:0
史文故事说

史文故事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