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汉语文字的驾驭能力除了自己的勤奋外,完全脱不开天分。这种对文字有极高天分的人历代少见。他的文学能力大概是15岁到19岁这五年突飞猛进。无论是对历史的认识还是对先秦诸子以及儒家经典的理解基本上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宋史》对苏轼有一段非常精确的评价:“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这个阶段的他整天沉迷于学习。他姐姐结婚两年后在婆家惨死,苏轼当时也没有什么反应。倒是父亲苏洵把亲家骂得很难听。 苏轼和苏辙相继结婚后,家庭人口增加,经济负担加重。苏洵不得不发愁这个难以逃避的现实。自己读书二十多年,不但没有考上科举,反而一分钱都没有赚来。眼看着两个儿子学习这么好,却连上京考试的路费都没有。 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朝廷向成都派来了一个大官,礼部侍郎,叫张方平。听说此人赏识人才,苏洵便写了两篇文章,穿了一件像样的衣服去成都拜见张大人。张侍郎看了文章,喜出望外,没想到偏远的蜀地竟然还有这样的才人。立即给朝廷欧阳修写信推荐。没想到竟然石沉大海。可能是欧阳大人朝廷事务繁忙,没来得及处理。 苏洵在成都等了几个月,心里焦躁,没有生活费,还是回家去吧!两年后,两个儿子要参加朝廷考试。但路费是问题,路上吃住没有钱。苏洵这下急了,想来想去,决定先把苏轼带去和张大人见面。 张方平小时候记忆力超长,无论什么书籍,看一遍就记忆犹新且能流利地叙述。所以,他从心底里非常喜欢爱读书的人。一见苏轼,喜欢得不得了。认为这是麒麟出世。 后来苏洵终于丢弃文人的薄脸皮,拉下老脸给张大人写信。希望能帮助他两个儿子上京考试。张方平慷慨解囊,二话不说,提供银子。你们父子三人一起去,考完试了带儿子去拜见欧阳修。 由此可见,苏洵自己虽然没有多大本事,空读了二十多年书,但他特别注重儿子的前途。 张方平实实在在是苏家在最困难时期的恩人。这个人比起苏轼一生中遇见的所有贵人还要高贵。 人生永远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只要热爱生活,生命的奇迹你会想不到。
苏轼对汉语文字的驾驭能力除了自己的勤奋外,完全脱不开天分。这种对文字有极高天分的
史文故事说
2024-10-23 22:51:2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