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重恩认为,过度竞争导致的内卷正在扼杀创新能力;地方不因地制宜扩大生产规模,会对创新收益和社会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10月底,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在2025年外滩年会圆桌讨论中表示,我国制造业当前面临一个深刻矛盾,一方面是专利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工业企业利润率连年下滑。
白重恩认为,这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仅靠科技创新还远远不够,过度竞争导致的市场内卷,正在扼杀可持续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白重恩还隐晦地提到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可能会对创新收益和社会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这一切背后,都源自两个字:内卷。

白重恩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还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他对当下市场过度竞争导致的内卷分析,在我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什么说过度内卷会扼杀创新?
从数据来看,我国每10亿元GDP的发明专利数量一直在增长,近年来增速更快,说明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出色。与此同时,自2022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率则每年都在下降。
一边是创新发明专利不断增长,另一边却是企业利润率不断下降,这背后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内卷。
因为内卷,倒逼发明创新带来的反而不是利润,而是新一轮内卷的筹码,当所有企业都不断朝着更低价去抢占市场份额的时候,最终这也导致创新带来了负的效用,而不是过去我们想象中的市场会奖励创新者。
为什么会发展成这个样子?
从消费端来看,好像是消费者的问题,但消费者为什么会开始对消费越来越敏感了呢?
问题其实还是出在企业身上。这么多年,员工的收入有没有上涨,企业过去赚到的利润有没有和员工分享,这些都决定着今天的消费者,还有没有能力去消费。
正如白重恩所说,他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创新需要科学家、企业家和金融家。白重恩以当前人工智能热潮为例,新技术确实能让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但“我们解决什么问题”、“用科技做什么”,这些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回答。
美国2024年本科毕业生中,就业最难的前三个专业分别是人类学、物理学和计算机,这也恰恰说明了技术进步本身,并不能自动带来价值创造。
不是说我们发明专利越来越多,企业利润就越来越高,员工收入就越来越高,市场就不会内卷。
真正的问题还是在内卷。
首先我们要问的是,人为什么会创新?答案是因为市场会奖励创新者,你没有的东西创新者有,那么消费者就会去购买更创新的产品,最终就形成了利润。
但今天我们的问题在于,创新的时间太短了,今天出来一个新产品、新设计,不到一个月,满大街都是模仿的、都是高仿的,创新者还没有把利润或者说投资回报拿到手,新的创新者或者模仿者就出来了。
这就导致,创新没有可持续的回报。
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创新者都得不到市场的回报,那么创新就很难持续下去,甚至没人愿意创新。

白重恩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度创新,要对创新者给予保护,让创新者的创新成果,自己可以从中得到一部分回报,从而激发创新的动力。
另外白重恩还着重提到,我们经济发展的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过去,我们对外开放初期是“短缺经济”,当时投资建设生产的能力特别重要,因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缺,所以当时地方大力投资招商,为扩大生产创造好的条件,对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但今天,我们早已经不是短缺经济,反而隐隐有一种过剩的氛围,而如何面对这种过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内卷和价格下行,这就是新的问题。
而白重恩认为,改变的前提,是先要让地方做出改变。如何改变呢?其实就是因地制宜,而不是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有时候过度生产,可能并不是完全的好。
按照这个逻辑推导下去,我们会发现,内卷最本质的原因,可能还是商品太多导致的;或者说消费者的需求减少导致的。
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意外。我们引入市场化几十年的时间里面,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以投资撬动经济增长的逻辑出发的,不管是地产、基建还是各种制造业,本质上都是投资先行,而不是需求先行。
投资先行的好处是效率很高,同时结果也很快,经济增长立竿见影;在过去,投资先行是很好的一条路径,毕竟那个时期我们还是短缺经济,所以投资先行,反正不缺需求。
但今天,时代变了。

只要是投资,就会存在投资回报率的问题;而只要是需求,就会存在饱和的问题;过去我们一直投资先行,用杠杆去撬动未来,这背后靠的是我们14亿人口大市场,以及不断增长的居民收入。
但市场也会饱和,随着投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我们实际投资的量,可能已经远超市场的需求,结果就是商品太多,企业不得不降价促销,越来越多企业跟着都这么做,然后就形成了内卷。
一些行业,的确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例如房子,要说房子过剩不过剩,单看一线城市肯定是稀缺的,但具体到三四五线城市,那肯定是过剩的,是根本住不完的。
当然房子也不是个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
最后我们还是要说回内卷,这几年我们也在整治内卷,但具体要怎么整治呢?其实白重恩已经给出了办法,那就是从源头做起,先把一部分产能减下来,要做减法,而不是继续做加法,继续投资。
要用市场化的办法,将一些企业该淘汰的淘汰,该缩减产能的缩减产能,只要这样,当供给端和需求端达成一个平衡的时候,价格才会慢慢上来,企业自然也不会那么去卷价格卷市场。
当然,刺激需求本身也是一个方法;今年的以旧换新和国补,就是在需求端发力,而不是供给端。
总的来说,这两种办法都具有可行性,都可以整治内卷;但问题在于,就难度系数而言,我个人还是认为,刺激消费可能是更难的。
不过减少生产的难度也不小,最完美的办法就是双管齐下,两边都开始发力。
只有充分将内卷根除,我们的价格上去了,企业营收利润上来了,那么员工的收入才有提高的可能性,最终才可以反哺到消费上面。
而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要生产消费两头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