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常年试驾豪华 SUV 的车评人,我对 “旗舰” 的定义向来挑剔 —— 既要撑得起气场,又得藏得住细节,还得在技术上有真东西。这次试驾极氪 9X,正是抱着这种挑剔的心态,从外观设计到实际驾驶,逐一验证它是否配得上 “中国旗舰 SUV” 的标签。以下是我比较真实的体验和判断,没有夸张的噱头,只聊实际感受。
一、外观

第一次见到极氪 9X 实车,直观的感受是 “协调”——5.239 米的车长、2.029 米的车宽,没有传统大型 SUV 的臃肿感。前脸的一体式格栅宽度超 120 厘米,镀铬饰条经过多道抛光工艺,阳光下质感细腻,不会像有些车型那样显得 “浮夸”;巨大的蚌式前舱盖中央隆起,从格栅延伸至车顶,让车头线条更有力量感,却不张扬。
车身侧面的亮点在细节:22 英寸镜面锻造轮毂需要 30 小时手工打磨,转动时反光均匀,比普通亮面轮毂更显精致;独特的飞桥游艇式车顶,用镀铬饰条把 D 柱与车顶衔接,让 5 米多长的车身侧面看起来更舒展。比较实用的是后门 —— 开合角度接近 90 度,比家里的入户门还宽,老人扶着门框上车、抱小孩进出都很方便,这点比很多强调 “豪华” 却忽视实用性的车型贴心。

车尾的环幕星钻贯穿尾灯值得一提,激光雕刻的 4 万多个钻石切割型面,夜晚点亮时不会像 LED 灯带那样刺眼,而是像细碎星光连成的光带,辨识度高且不张扬。如果选曜黑版,全车外饰件做了黑化处理,运动感会更强,但即便选普通配色,也能靠设计撑起气场,不是靠 “黑化套件” 堆砌出来的。
二、内饰座舱

拉开车门,第一反应是 “不压抑”—— 这是很多大型 SUV 做不到的。全车 4.2 平方米的玻璃透光面积,再加上 1.32 平方米的可开启天窗,即便是第三排乘客,抬头也能看到天空;“座座高升” 的剧院式布局,让后排视线不会被前排座椅遮挡,坐长途也不会觉得闷。
内饰设计走 “减法” 路线:中控台没有多余的物理按键,大部分功能集成在屏幕里,但常用的空调、音量保留了实体旋钮,盲操很顺手。值得说的是材质细节:Soft NAPPA 全粒面头层真皮覆盖了座椅、中央扶手和门板接触面,触感细腻,没有过度软化导致的 “塌软感”;北欧天然真木饰板每块纹理都不同,边缘经过手工打磨,不会有毛刺,这些细节比 “堆真皮” 的豪华更显用心。


座椅是座舱的核心亮点。全车六把座椅都用了 Nappa 真皮,坐垫宽度超 53 厘米,比很多豪华 MPV 的座椅还宽,坐上去不会有 “卡腰” 的感觉。第二排的 “行云座椅” 有四种模式,实际体验下来,零重力模式比较实用 —— 靠背 145 度、腰部 122 度的角度,能把身体压力分散到座椅上,长途坐 1 小时也不会觉得腰酸;按摩功能有 8 种手法,从肩部到腰腿覆盖 22 个点位,力度适中,不会像有些车型那样 “按得疼”。

第三排空间超出预期:我 1.8 米的身高坐进去,腿部还有两拳多距离,肩部 1368 毫米的宽度,中间坐人也不会挤 —— 对比过某传统旗舰 SUV 加长版,它的三排肩部空间只有 1125 毫米,极氪 9X 这一点确实做得更好。

尾门开启方式为上下对开式“天地门”,后备厢常规容积 376 升,放 4 个 20 寸行李箱没问题;第三排放倒后能扩到 2148 升,装 4 个高尔夫球包 + 背包也轻松,家用、短途露营都够用。

影音系统的体验很 “实在”。和宾利同源的 Naim 音响,峰值功率 3868W,32 个扬声器组成 9.2.4.8 杜比全景声声场,实际听感是 “均衡”—— 高音不刺耳,中音清晰,低音不轰头,播放古典音乐时乐器层次感分明,放电影时环绕音效能包裹住乘客,但不会有 “刻意放大音量” 的压迫感。17 英寸飞翼式滑移屏很实用,880 毫米的滑移距离,前排开车时挪到中间看导航,后排娱乐时移过去,95-115 度的角度调节,能适应不同坐姿,不会像固定吸顶屏那样 “只能一个角度看”。
三、动力

很多人对混动车型的顾虑是 “有电快、没电肉”,但极氪 9X 的浩瀚超级电混,确实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试驾的是 Ultra 版,双电机四驱,零百加速 3.9 秒,踩下加速踏板时,动力响应直接,推背感明显,但不会像纯电性能车那样 “突兀”,日常市区开很容易控制。
比较意外的是馈电状态 —— 电池只剩 10% 时,加速并没有明显衰减,只是发动机介入时会有轻微震动,但不影响乘坐体验。查了参数才知道,它的 2.0T 超级电混专用发动机热效率很高,即便是馈电,也能和电机配合输出动力,不会像有些混动车型那样 “发动机干吼不走”。

补能效率是真的省心。Max 版搭载 55 度电池,CLTC 纯电续航 300 公里,日常市区通勤,一周充一次电足够;Ultra 版可选 70 度电池,纯电续航 380 公里,周末从北京到天津往返,不用开油。就算跑长途,20% 到 80% 充电只要 9 分钟,比在服务区买杯咖啡的时间还短,补能焦虑确实少了很多。综合续航超 1000 公里,北京到上海单程不用中途补能,这点对经常跑长途的用户很友好。
动力模式切换很智能,不用手动调 —— 市区堵车时自动切纯电,安静又省油;高速巡航时切混动,发动机保持在高效区间,油耗能控制在百公里 6L 左右;急加速时,电机和发动机一起发力,动力储备足够。这种 “不用费心调模式” 的体验,比 “有多种模式但难操作” 更实用。
四、底盘

5 米多长的 SUV,操控很容易 “笨”,但极氪 9X 的浩瀚 AI 数字底盘,让我有点意外。它的闭式双腔空簧 + 双阀 CCD 电磁减振器,在不同路况下的表现很均衡:过减速带时,悬架能过滤掉大部分颠簸,后排乘客不会有 “颠起来” 的感觉;高速开 120 公里 / 小时,车身很稳,变道时侧倾控制得不错,不会像有些大型 SUV 那样 “晃”。

特意找了段非铺装路面试了试,底盘自动升高后,通过性比预期好 —— 遇到小坑洼时,双阀 CCD 每秒能调整 1000 次阻尼,车身晃动很小,不会有 “坐船” 的不适感。如果选 Hyper 版,48V 主动稳定杆能进一步抑制侧倾,山路上开起来会更灵活,但即便是没有主动稳定杆的版本,日常驾驶也足够从容。
转向手感很舒服,低速时轻盈,停车、掉头不费力;高速时变沉,指向精准,不会有 “虚位大” 的感觉。10 种全地形驾驶模式覆盖了常见场景,城市用标准模式、雨天用雪地模式,切换后车辆动态调整及时,不用手动调太多参数,对普通用户很友好。整体来看,这套底盘的表现接近百万级豪华 SUV,不是靠 “堆配置”,而是调校得很均衡。
五、安全

豪华 SUV 的安全,不能只看气囊数量,更要看车身结构。极氪 9X 的车身用了四大一体式集成结构,91% 是高强度钢,热成型钢占比 42%,扭转刚度达 41600N・m/°—— 简单说,就是车身够 “硬”,碰撞时能更好地保护乘员舱。
电池安全是混动车型的重点,它的电池组用了 “八横九纵十宫格” 防护结构,不仅通过了国标针刺测试,还能扛住 105 公里 / 小时的追尾测试(国标要求 50 公里 / 小时),日常使用中,就算遇到轻微磕碰,电池也有足够的防护。智能 BMS 系统会实时监控电池状态,冬天提前预热、夏天自动降温,北方用户冬天不用怕续航衰减太快。
被动安全配置也到位:全车 8 个安全气囊,包括二排侧气囊,后排乘客的保护更全面。我看了它的碰撞测试视频,正面碰撞后,乘员舱变形量很小,A 柱没有明显弯折,车门能正常打开,这比 “只说安全却没有实际测试支撑” 的车型更让人放心。
六、辅助驾驶

极氪 9X 的辅助驾驶没有宣传 “全自动”,而是聚焦 “实用”。Max 版的双 8295 智舱计算平台,操作流畅度不错,语音助手响应快,说 “打开主驾按摩 + 后排空调 22 度”,能同时执行两个指令,不用分两次说,日常用很方便。
Ultra 版的双百万像素智能投影大灯很实用,晚上开车时能在地面投射车道线,对向有远光时,也能看清自己的车道,比普通 LED 大灯的照明效果好不少;智能电动感应门适合手上拎东西时用,脚在车门下方一扫就能打开,不用弯腰找按钮。
Hyper 版的高阶辅助驾驶配置更全,五颗激光雷达覆盖 360 度,暴雨天也能识别 50 米外的行人,黑夜中对向远光干扰时,也能看清前方路况。高速辅助驾驶时,跟车、控距很流畅,遇到突发状况会先减速再绕行,不是 “硬刹”,乘坐体验更舒服。比较实用的是预警功能,能提前识别施工路段的 “鬼探头”,并提前 1.5 秒预警,给驾驶员留足反应时间,这点比 “功能多却不实用” 的系统更靠谱。
商务接待或 “一步到位”,选 Hyper 版:三电机(零百加速 3.1 秒)、48V 主动稳定杆、高阶辅助驾驶(五激光雷达 + 双 Thor 芯片),适合需要商务气场、或对性能、辅助驾驶有更高要求的用户。它的配置接近百万级 SUV,但价格低了一半多,预算够的话,体验更全面。
八、结语

试驾完极氪 9X,我觉得它比较难得的是 “不装”—— 没有用太多噱头,而是把钱花在用户能感受到的地方:通透的空间、实用的座椅、靠谱的动力、均衡的底盘。
过去,50 万以上的豪华 SUV 市场几乎被外资品牌垄断,很多车型靠 “品牌溢价” 卖高价,却在空间、实用性上妥协。极氪 9X 的出现,不是靠 “性价比” 打价格战,而是用技术(900V 电混、AI 数字底盘)和体验(空间、舒适),证明中国品牌也能做出 “懂用户” 的豪华 SUV。
如果你想要一台 “气场够、体验均衡、没有明显短板” 的豪华 SUV,极氪 9X 值得试驾。它不是 “神车”,但在 50-60 万这个价位,确实是比较贴近中国用户需求的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