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份迟到 16 年的终审通报,撕开校园犯罪的隐秘伤疤

“人是我们杀的,但我们当时只是孩子啊!”2025 年 11 月 21 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驳回申诉通知书送达时,早已

“人是我们杀的,但我们当时只是孩子啊!”2025 年 11 月 21 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驳回申诉通知书送达时,早已年过三十的刘某和谢某,仍试图用 “未成年” 的借口为当年的恶行辩解。而被害人刘甲的家人,在收到通报后,只是默默擦拭着相框里女老师的遗照 —— 这 16 年来,他们听过太多次凶手家属的翻供借口,看过太多次试图推翻原判的闹剧,如今终于等到了法律的最终定论。

2009 年 8 月 25 日那个雨夜,两名 17 岁的高中生,在看完淫秽视频后,将魔爪伸向了每晚在楼顶散步的女老师刘甲。木棒殴打、轮番强奸、致其死亡,这起令人发指的案件,不仅夺走了一位优秀教师的生命,更在社会上掀起了关于 “未成年人犯罪边界”“家庭包庇责任” 的激烈讨论。16 年间,凶手家属反复申诉、试图翻案,甚至质疑 “刑讯逼供”“证据不足”,但法院一次次的调查与驳回,终究没能让罪恶逃脱制裁。

这份终审通报,不仅是对被害人的告慰,更是对社会公众的警示: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无论凶手以何种借口辩解,法律都不会纵容恶行,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而这起案件背后,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家庭监护责任、司法公正的讨论,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案件还原:从淫秽视频到楼顶惨案,17 岁少年的罪恶轨迹

1. 一场预谋:淫秽视频催生的恶魔念头

2009 年 8 月 25 日 19 时许,湖南省冷水江市制碱厂生活区的门球场边,17 岁的刘某和谢某正躲在角落,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淫秽视频。这两个刚满 17 岁的高中生,本应在暑假末期为新学期做准备,却在低俗内容的刺激下,滋生了邪恶的想法。

“听说那个女老师每天晚上都会去 11 栋楼顶散步,咱们去找她‘玩玩’?” 刘某的一句话,得到了谢某的立刻响应。两人没有丝毫犹豫,先偷偷跑到 14 栋楼顶观察,确认刘甲正独自在 11 栋楼顶散步后,一场蓄谋已久的罪恶开始酝酿。他们在附近找了一根粗木棒,藏在身后,一步步向楼顶走去,彼时的刘甲,还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灭顶之灾。

2. 楼顶暴行:木棒殴打与轮番强奸的噩梦

当刘甲在楼顶享受夜晚的宁静时,刘某和谢某突然从背后冲了出来。还没等刘甲反应过来,刘某就举起木棒狠狠砸向她的头部,谢某也用拳头对着她的身体乱打。刘甲瞬间被打晕在地,两人见状,便开始实施强奸。

可就在刘某施暴过程中,刘甲突然有了动静,似乎要苏醒过来。两人害怕事情败露,再次对刘甲拳打脚踢,直到她彻底失去意识。随后,谢某也对刘甲实施了强奸。暴行结束后,两人慌乱地将作案用的木棒扔到冷水江市博大医院旁边的猪舍附近,试图销毁证据,然后装作若无其事地离开现场。

当晚,有居民发现了楼顶昏迷的刘甲,立即将她送往医院。但由于伤势过重,刘甲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法医的尸体检验鉴定显示,刘甲系钝器致伤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她的下颌部有明显撞击伤痕,裙子上还留有鞋印,这些痕迹都成为了日后定案的关键证据。

3. 审讯与翻供:谎言终究抵不过证据

案发后,公安机关迅速展开调查,很快将嫌疑人锁定在刘某和谢某身上。在审讯过程中,两人起初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详细交代了犯罪动机、作案经过,甚至包括一些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知晓的细节。比如,他们供述刘甲有晚间在楼顶散步的习惯,谢某在作案时踢了刘甲背部致其倒地、下巴撞到水泥地板,强奸过程中还踩踏过刘甲的腹部。这些供述,与案发现场勘查照片、尸体检验结果完全吻合,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然而,在一审庭审时,谢某突然翻供,否认自己参与了犯罪。但面对铁证如山,他的谎言很快被戳穿。在法官的追问和证据面前,谢某最终还是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当庭再次陈述了犯罪经过。2010 年 8 月 19 日,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强奸罪判处刘某、谢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两人不服,提出上诉,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家属包庇:亲情沦为罪恶的 “遮羞布”,包庇者同样难逃法网

1. 母亲的纵容:教唆儿子撒谎,隐瞒犯罪事实

案发当晚,刘某回到家后,便将自己强奸了一名女子的事情告诉了母亲许某红。许某红得知后,不仅没有劝说儿子自首,反而选择了包庇。次日早上,当许某红从外界得知刘甲死亡的消息后,她赶紧询问刘某详情,刘某这才坦白了自己和谢某一起强奸、殴打刘甲的全部事实。

许某红的第一反应不是让儿子承担责任,而是交待刘某 “不要出门,不要承认”。在公安机关依法询问刘某时,刘某按照母亲的嘱咐,谎称自己在 8 月 25 日当天在家和表兄弟龚某琳、晏某杰玩了一天。可谎言终究站不住脚,龚某琳和晏某杰很快就向警方证实,他们是 8 月 26 日至 27 日才在刘某家做客,根本不是 8 月 25 日。与此同时,许某红在公安机关调查走访时,也故意隐瞒事实真相,试图帮助儿子蒙混过关。

2. 父亲的妥协:从 “劝自首” 到 “帮串供”,亲情战胜了良知

另一边,谢某在案发当晚也将自己和刘某的犯罪事实告诉了父亲谢某东和母亲余某云。谢某东起初还责骂谢某,并提出要让谢某去自首,但在余某云的极力劝阻下,他最终选择了妥协,放弃了让儿子自首的想法,转而帮助儿子掩盖罪行。

为了应对公安机关的调查,谢某东竟然教唆谢某将 8 月 25 日当天的活动情况和电视节目按时间顺序背熟,编造虚假的不在场证明。在公安机关调查走访时,谢某东更是谎称谢某在 8 月 25 日晚上 18 时以后一直在家。可证人的证词再次打破了这个谎言,有证人明确表示,案发当晚曾在 14 栋楼顶和某诊所看到过刘某和谢某。

3. 包庇者的下场:法律面前,亲情不能凌驾于正义之上

2009 年 8 月 29 日,刘某和谢某被抓获后,除了供述自己的强奸罪行外,还揭发了许某红、谢某东、余某云教唆他们虚构事实、作假证包庇的行为。8 月 30 日,许某红、谢某东被警方抓获,面对证据,两人分别作出了有罪供述。许某红承认自己教唆儿子撒谎,谢某东也坦白了自己帮助儿子串供的事实。

余某云因为需要抚养年幼的孩子,公安机关当时未对其采取强制措施,但她在 2010 年 2 月 2 日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了自己包庇谢某的犯罪事实。案发后,刘某和谢某的家属各赔偿了被害人刘甲家属 5 万元,试图弥补过错,但这无法挽回失去的生命,也无法抵消他们的罪行。

2010 年 8 月 19 日,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包庇罪判处许某红有期徒刑四年,判处谢某东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许某红不服判决提出上诉,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谢某东因为在案发后认罪态度较好,且在一审期间自书认罪书,判决后没有提出上诉。

案件争议:DNA 疑云与刑讯逼供质疑,真相如何被揭开?

1. 第三人 DNA 的出现:猥亵者并非凶手,案件真相浮出水面

在案件侦查过程中,一个意外情况引发了争议。2009 年 12 月,公安机关在案发现场提取的被害人刘甲衣物上,检测出了第三人的混合生物成分,但当时在全国数据库中未能比对到匹配对象。这一发现,让凶手家属后来抓住机会,质疑 “真凶另有其人”,试图为刘某和谢某翻案。

直到 2018 年 6 月,随着 DNA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据库的完善,警方终于通过比对,找到了该生物成分的匹配对象 —— 张某。2019 年 3 月 17 日,张某被抓获归案。到案后,张某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2009 年 8 月 25 日 21 时许,他在冷水江市工业学校就读期间外出,恰逢下雨,便到冷水江制碱厂一生活区 11 栋家属楼躲雨。雨停后,他走到楼顶,发现刘甲躺在地上不动,便对其实施了猥亵。

2023 年 3 月 16 日,冷水江市人民法院以强制猥亵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这一判决,彻底打破了凶手家属 “真凶另有其人” 的谎言,也让案件的真相更加清晰:刘某和谢某是强奸并杀害刘甲的凶手,张某则是在事后对刘甲实施了猥亵,两人的罪行性质不同,互不影响。

2. 刑讯逼供的质疑:证据链完整,谎言不攻自破

在 16 年的申诉过程中,刘某和谢某的家属还多次质疑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存在 “刑讯逼供” 行为,声称两人的有罪供述是被逼迫作出的。但法院经过多次复查,发现这一质疑完全没有事实依据。

首先,公安机关在对刘某、谢某进行讯问时,有两人的班主任分别在场见证,确保了讯问过程的合法性。其次,两人在讯问过程中均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并对案发现场进行了指认,指认过程与供述内容、现场勘查情况一致。再者,检察机关在看守所提审刘某、谢某时,两人对犯罪事实仍然供认不讳,且检察机关提供的入监体检表显示,两人身体没有任何受伤情况,排除了被刑讯逼供的可能。此外,两人到案后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视频显示他们的身体及精神状况正常,言行自然,没有任何被胁迫的迹象。

不仅如此,许某红、谢某东在公安机关的多次讯问中,均如实供述了自己的包庇犯罪事实,余某云在自首材料中也对包庇行为供认不讳。这些证据相互印证,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充分证明了刘某、谢某犯罪事实的真实性,也彻底推翻了 “刑讯逼供” 的不实指控。

深度剖析:案件背后的三大社会问题,值得每个人警惕

1. 未成年人犯罪:年龄不是罪恶的 “保护伞”,预防教育刻不容缓

这起案件中,刘某和谢某作案时均为 17 岁,属于未成年人。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会因为 “年龄小” 而得到从轻处罚,但这起案件中,两人被判处无期徒刑,这一判决向社会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未成年人犯罪并非 “免责金牌”,对于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犯罪行为,法律同样会给予严厉制裁。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的趋势,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未成年人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家庭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监管,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价值观扭曲,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方面存在缺失,未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预防犯罪的发生。

因此,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刻不容缓。家庭要承担起监护责任,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要加强法治教育,将法律知识融入日常教学,让孩子知法、懂法、守法;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 家庭包庇行为:亲情不能逾越法律底线,包庇只会错上加错

在这起案件中,许某红、谢某东、余某云的包庇行为,不仅没有帮助孩子逃脱制裁,反而让自己也陷入了法律的漩涡。他们的行为,反映出部分家长在面对孩子犯罪时的错误心态:认为 “家丑不可外扬”,试图通过隐瞒、撒谎等方式帮助孩子掩盖罪行,却不知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家长在孩子犯错后,不是引导孩子承担责任、改正错误,而是选择包庇、纵容,只会让孩子更加漠视法律,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包庇行为也会破坏社会公平正义,阻碍案件的侦破,让受害者的权益无法得到及时保障。

因此,家长在面对孩子犯罪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及时劝说孩子自首,配合公安机关调查,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也是对受害者和社会的交代。

3. 司法公正:16 年坚守,只为还受害者一个公道

这起案件从案发、判决到最终驳回申诉,历经 16 年时间。在这 16 年里,凶手家属反复申诉、试图翻案,给司法机关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但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多次对案件进行复查,不断完善证据链,最终作出了驳回申诉的终审裁定,维护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坚守司法公正,才能让受害者得到安慰,让凶手受到制裁,让社会公众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力量。在这起案件中,法院通过严谨的调查、完整的证据链,一次次打破了凶手家属的不实指控,确保了案件的判决符合事实和法律规定,充分体现了我国司法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

同时,这起案件也让我们看到,司法公正的实现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司法工作人员的专业和坚守,更需要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全社会共同维护司法公正,才能让法律真正成为保护人民权益、惩治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

延伸思考:如何预防类似悲剧重演?从个人到社会的共同责任

1. 个人层面:增强法律意识,坚守道德底线

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要增强法律意识,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在日常生活中,要坚守道德底线,抵制不良诱惑,不观看、传播低俗、暴力、淫秽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比如,避免在夜间独自前往偏僻的地方,遇到危险时要及时报警,寻求他人帮助。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要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教导,不与社会闲散人员交往,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遇到问题及时向家长、老师或公安机关反映。

2. 家庭层面:加强监护教育,营造良好家风

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监护,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苗头,并加以纠正。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惑,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家长要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和谐、文明、守法的家庭氛围。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正义感,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3. 学校层面:完善教育体系,强化法治教育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计划,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法治宣传活动等形式,让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因心理失衡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要建立健全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纠正,防止小错酿成大错。

4. 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综合治理

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传播低俗、暴力、淫秽内容的违法行为,净化文化环境。要加大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对偏僻地区、校园周边等重点区域的巡逻防控,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同时,要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矫治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早期干预,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及时进行教育和矫治,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回归社会。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结语:正义不会缺席,坚守底线才能守护平安

16 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懵懂的少年长大成人,也足以让一场轰动社会的案件逐渐被人们淡忘。但对于被害人刘甲的家人来说,这 16 年里,每一次凶手家属的申诉,都是一次痛苦的回忆;每一次等待法院的裁定,都是一次对正义的期盼。如今,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终审驳回申诉,终于给了他们一个迟到但公正的答案,也让刘甲的在天之灵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