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事故,两个家庭,“一辆俗称‘老头乐’的电动三轮车不经意的碰撞,让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对簿公堂。判决书下来了:驾驶‘老头乐’的老刘需赔偿被撞伤的老张八万余元。白纸黑字,责任清晰,但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我们却发现,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两个家庭之间难以调和的执念与困境。”
矛盾核心:僵持不下的“儿女攻防”
“与许多涉老案件一样,执行阶段的沟通主角,变成了双方的子女。申请执行人老张的女儿态度坚决:“判决多少就是多少,我父亲受了那么多罪,医疗费花了那么多,一分都不能少!” 而被执行人老刘的儿子则满腹牢骚:“一辆破老头乐撞一下,就要八万多?这太多了,我们接受不了。”诉讼阶段曾达成的和解意向,此刻已被彼此的怨气与不信任淹没。一方握着生效判决寸步不让,另一方则试图竭力压低代价,执行工作一开始,便陷入了僵局。”
破局关键
法律威慑与财产查控沟通无效,唯有行动。为确保胜诉权益不被悬空,我们迅速采取了强制措施:
扣押“老头乐”:这辆惹祸的车辆被依法扣押,明确了我们坚决执行的立场。
查封名下房产:经查询,我们果断查封了被执行人老刘名下的一套房产。这一举措,真正触动了被执行人家的神经。房产,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资产,查封房产意味着此案已无‘拖延’的余地。”
执行升级
拍卖裁定打破幻想 “面对我方强大的执行压力,老刘的儿子虽然再次出面协商,但仍抱有‘少给一点’的侥幸心理,提出的方案始终无法获得申请人同意。僵局必须打破。在充分沟通无果后,我们依法作出了拍卖上述查封房产的裁定,并严格按照程序在现场张贴公告、向双方送达法律文书。当印着法院公章的拍卖公告贴在墙上时,法律的威慑力从纸面照进了现实。”
案结事了 最后一公里的和解
“拍卖公告,成了压垮被执行人儿子侥幸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主动找到我们,语气焦急地请求再次组织协商。这一次,氛围截然不同。我们抓住时机,分头做工作:
对老刘儿子:“房子一旦进入拍卖程序,不仅可能面临价值折损,产生的评估费、拍卖费都需要你们承担,得不偿失。现在是履行义务的最后机会。”
对老张女儿:“我们理解您为父亲维权的心情。但如果拍卖房产,周期长、变数多,尽快拿到钱让老人安心修养,是不是更符合您的核心诉求?”最终,在拍卖的“倒计时”压力下,在我们情理法的反复疏导下,双方都做出了让步,达成了彼此都能接受的和解方案并当场给付8万元执行款。这场因‘老头乐’而起的漫长纠纷,终于在剑拔弩张之后,画上了句号。”
执行心语:法律是底线,也是桥梁,这个案件,是众多基层执行案件的一个缩影。它看似简单,却交织着人情、家庭与经济困境。“作为执行法官,我们不仅是强制的‘执剑者’,更需要成为沟通的‘搭桥人’”。
法律的刚性在于,查封、扣押、拍卖等强制措施,是打破僵局、捍卫司法权威最有力的武器。而执行的柔性在于,在刚性措施的保障下,我们从未放弃寻找那个能平衡双方利益、实现案结事了的“最优解”。 这八万赔偿款的拉锯战,最终守护的不仅是申请人的权益,更是推动了两个家庭走出纠纷的泥潭,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这,或许就是执行工作最大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