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近几年在华销量承压,中国仍然是保时捷最重要的区域市场。
近日,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正式启幕,该研发中心拥有专业试制车间和人机交互实验室等,通过融合研发、采购与质量三大职能,拥有独立决策权。此举将使开发周期从数年缩短至数月,使保时捷能以更快的速度响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正聚焦为中国市场开发信息娱乐系统与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新系统首次引入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语音助手与3D车辆展示功能,并集成了中国主流数字生态,该系统有望于2026年中起搭载于多款保时捷车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是保时捷诞生70多年以来,首次在德国魏斯阿赫之外开设大规模海外研发基地。

“保时捷将中国研发中心作为战略支柱,联结德国工程实力与中国数字未来,助力我们广泛学习、更快行动,并强化保时捷全球研发实力。”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主席奥博穆(Oliver Blume)在启幕仪式上表示,中国正引领未来移动出行之道,包含电气化、数字化与新豪华理念等多个维度;保时捷要应对这场深刻变革,远距离洞察难以精准把握本地趋势,就必须扎根于此。
加大中国本地化研发、采购的权重,落地中国专属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系统,是保时捷应对过去几年在华销量承压的重要举措。
中国一度是保时捷最大的区域市场,2021年保时捷在华销量一度达到9.5万辆,占到全球销量的近三分之一。但随后保时捷在华便进入了下行通道。2022年微跌之后,2023开始,保时捷在华销量下探,当年销量为7.9万辆,同比下滑15%;2024年保时捷在华销量为5.7万辆,同比下滑28%。
保时捷的销量承压,一方面是奢侈品消费呈现下滑趋势,保时捷高管也多次公开强调了一折原因。另一方面,保时捷所坚持的驾控、运动等品牌特性,正被中国市场的智能化和电动化所冲击。

对于豪华汽车品牌,技术领先永远是豪华最重要的注脚。在燃油汽车时代,保时捷水平对置发动机、PDK变速箱、更快的赛道圈速以及长久以来更好的各类赛事成绩共同组成了保时捷的技术和品牌底蕴,树立起了更高端、更豪华的品牌护城河。
但在中国的智能电动车时代,电动机让速度变得廉价,同时在相当一部分用户眼中,芯片、软件、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成为先进技术和高端的新代名词。不少中国品牌正借助更加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向50万元以上市场发起冲击。
这种变化,对于豪华汽车品牌而言,并不算友好,尽管相较于大众、丰田这样的大众品牌,豪华品牌似乎还没有站在被冲击的第一线。
但无论是豪华品牌还是普通的合资品牌,面对中国车市巨变,这些传统巨头们大抵有两种选择。以保时捷为例,第一种选择就是依靠既有的品牌价值,以及在赛道、性能等方面的造诣,继续坚持保时捷几十年以来的理念,打造纯粹的“驾驶者之车”,吸引部分热爱驾驶、忠于保时捷品牌的用户。
但中国是一个赛事文化、性能文化薄弱的国家,纯粹的“驾驶者之车”或许意味着小众。
第二条道路则是拥抱中国的变化,在保时捷的品牌、传统之上,与中国市场一起,进行智能化、电动化的转型。这也是喜欢挑战的保时捷,现在所选择的道路。
“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的正式运营,标志着我们对中国市场承诺的实质性深化。”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潘励驰表示,“我们致力于在此打造深度契合中国用户数字化生活与独特需求的智能解决方案,同时确保每一款产品都延续纯正的保时捷驾驶体验,恪守品牌一贯的工程品质与可靠性标准。”

但转型必然不容易。除了保时捷外,大众、丰田、日产等品牌都选择了深度拥抱中国产业链,借助中国力量来实现转型的措施。但强如大众、丰田,在中国的智能化、电动化转型也伴随着剧烈的“疼痛”,部分品牌的转型也出现了进度不及预期或成果不及预期的情况。
对于习惯于“全球一盘棋”的巨头们而言,如何向海外总部传递中国用户的真实声音,如何说服海外的高管,如何打破既有的体制流程来响应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都是它们所需要面临的巨大困难。
从目前已有的信息来看,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作为德国魏斯阿赫之外,保时捷唯一的一个大规模海外研发基地,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被授予除了研发外,采购与质量两大权限,奥博穆更是直言中国研发中心是战略支柱。
“践行在中国,为中国”,会是一条耗时颇久的漫长道路。在中国友商们潮水般的攻势以及用户对于智能化的高度关注中,保时捷凭借赛道、赛事所建立起的高端形象,可能会在消费者心中被淡化,这需要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在更短的时间里,拿出更多、更符合中国用户智能化、电动化需求的成果,来和保时捷惯有的赛道、性能等一起,让保时捷继续站在超豪华市场的聚光灯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