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亚洲之行结束了,小马科斯的心也彻底死掉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用在如今的菲律宾身上,可能再合适不过了。

在特朗普这一次亚洲之行中,日韩两国的接待让很多人直呼辣眼睛,不管是高市早苗在航母演讲中对特朗普的各种的输出情绪价值,还是李在明精心挑选的大勋章与金王冠厚礼,那都在尽显对特朗普的讨好,属实是缺了些体面。
不过菲律宾对此估计是羡慕不已,因为同样是作为美国的亚洲盟友,他们连走上前去讨好美国的资格都没有。
可以看到,在长达五天的访问行程中,菲律宾这个曾被美国称为“印太战略基石”的盟友,不仅全程缺席特朗普的访问名单,甚至连一次电话互动、一句公开提及都未获得。这种无视,绝非偶然,而是美国霸权逻辑下“价值至上”原则的赤裸展现。

特朗普此次亚洲之行的路线规划,本身就是对菲律宾的第一次公开冷落。首先根据白宫公布的行程,他将马来西亚作为了首访地,这一选择让马尼拉跌破眼镜。
要知道,自1966年以来,美国在任总统访问马来西亚的次数仅有两次,而菲律宾作为美国在东南亚最悠久的军事盟友,自1951年《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签署以来,几乎从未缺席过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圈。但现实是,特朗普宁愿选择与美国经贸往来相对有限的马来西亚,也不愿踏足菲律宾的土地。
当然这还不算完,后面特朗普对日韩这两个盟友的差别对待,才更是令菲律宾感到扎心。

在日本,特朗普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漫步甲板,在航母演讲中高呼这美日两国不打不相识,尽显对盟友的关怀与溺爱;在韩国,他又和韩国总统李在明共进晚餐,称赞“食物味道非常好”,一副难得的和谐场面。
而同为盟友的菲律宾呢?整个访问期间,特朗普政府没有任何高级官员提及美菲关系,连例行的“盟友重申”都懒得表演。这种对比,比直接的批评更伤人。
特朗普对菲律宾的无视,本质上是一场“利益计算”的结果。对美国而言,盟友的价值取决于“能提供什么”,而菲律宾恰好卡在了“一无所有”的尴尬位置。

首先马来西亚虽然不是美国的军事盟友,但却能为特朗普提供多边外交的“舞台”。要知道靠着这次访问马来西亚,特朗普不仅成功蹭到了东盟峰会,还见证了柬泰停火协议的签署,属实是把存在感给刷满了。想来明年评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特朗普又有得吹了。
而这些东西,显然不是菲律宾能提供得了的。所以这次特朗普前往东南亚,选了马来西亚而不选菲律宾,属实再正常不过。
至于说和同为美国盟友的日韩争宠,菲律宾更是差了些本钱。要知道美国与日韩的同盟关系,是建立在“互利交换”基础上的:美国提供安全保护,日韩则支付“保护费”并开放市场。这种“金钱换安全”的模式,恰好符合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理念。

可以看到,这次特朗普访问日本和韩国,可不是空手而归,而是吃拿卡要狠狠的赚了一大笔。在高市早苗那里,他不仅拿到了5500亿美元日本对美投资,更有着将防务预算提升至GDP的2%承诺。而在李在明身上,特朗普也是完成了3500亿美元的投资拍板,以及在驻军费用分摊上的妥协。
很明显,这样的收获,在菲律宾身上是不可能拿到的。毕竟菲律宾只是一个“小国”。GDP不过4000多亿美元,军费开支也只有40多亿美元。让这样一个经济孱弱的国家承担更多“同盟义务”,无异于缘木求鱼。美国与其在菲律宾身上浪费时间,不如集中精力从日韩身上榨取更多利益。
更具标志性的事件,是今年7月小马科斯的白宫之行遭遇的“冷遇”。当时,小马科斯试图以“对华强硬”为筹码,换取美国在关税问题上的让步。他刻意强调“美国始终是菲律宾最强大的伙伴”,暗示愿意为美国对抗中国打头阵。

但特朗普的回应却泼了他一盆冷水:“我不介意你和中国相处好,我们与中国相处得很好”。最终,美国仅将菲律宾的关税从20%降至19%,几乎等于没有让步。这场“投名状”被无视的尴尬,早已预示了特朗普此次亚洲行对菲律宾的态度——在美国眼中,菲律宾的“对华强硬”不仅毫无价值,甚至可能成为中美关系的“麻烦制造者”。
如果说美国的“利益至上”是外部因素,那么菲律宾自身价值的丧失,则是其被无视的根本原因。这种价值缺失,体现在经济、军事和战略三个维度的全面孱弱。
从经济实力看,2023年菲律宾GDP约4370亿美元,而日本同期GDP约5万亿美元,韩国约1.6万亿美元。如此巨大的经济差距,意味着菲律宾既无法像日韩那样为美国提供巨额投资,也难以成为美国商品的重要市场。

特朗普在日韩行程中反复强调“投资承诺”,正是因为这些数字能直接转化为他的政治资本,而菲律宾连参与这种“利益交换”的资格都没有。
军事层面,菲律宾的“无能”更是显而易见。据“GFP”网站数据显示,其军队总兵力约13万人,装备水平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连一艘现代化驱逐舰都没有。相比之下,日本自卫队拥有直升机航母、先进潜艇和F-35战机,韩国则拥有自主研发的隐形战机和弹道导弹。
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需要的是能“挑大梁”的盟友,而不是需要不断输血的“累赘”。更重要的是,菲律宾连“出钱”的能力都有限——其军费开支仅占GDP的不到1%,远低于美国要求的2%标准。在美国不断要求盟友“分摊防务成本”的背景下,菲律宾自然成为被冷落的对象。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捣乱能力”的衰退。长期以来,菲律宾将南海问题作为“绑定美国”的主要筹码,试图通过制造事端吸引美国介入。但随着中国对南海管辖控制的不断加强,这一筹码正在失效。
特别是黄岩岛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对南海岛礁的管控进入“常态化、法治化”阶段。中国通过灯塔建设、海洋科研、生态保护等一系列举措,逐步巩固了在南海的存在。
菲律宾曾经的“坐滩军舰”“仲裁闹剧”等手段,如今不仅难以撼动中国的管控,反而让自己沦为国际社会的笑柄。当菲律宾连“给中国制造麻烦”的能力都大幅下降时,它在美国眼中的“利用价值”也就所剩无几了。

这种价值丧失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重塑东南亚的地缘格局。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开始奉行“战略自主”政策,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印尼、越南等国既与中国保持密切经贸往来,又与美国开展有限合作,而菲律宾却陷入了“押注美国却被冷落”的尴尬境地。
小马科斯政府试图通过强化美菲军事合作来挽回局面,比如增加美军访问权限、联合军演等,但这些“象征性动作”根本无法改变美国的战略判断——一个既没钱又没实力,还无法制造有效麻烦的盟友,不值得投入过多资源。
特朗普亚洲行对菲律宾的无视,撕开了美国同盟体系的虚伪面纱。长期以来,美国以“民主灯塔”“安全保护者”自居,将盟友视为推行全球战略的工具。但这场访问却清晰地表明:在美国的外交字典里,没有“永久的盟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当菲律宾失去利用价值时,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铁杆盟友”承诺,都成了空洞的口号。
怎么说呢,咎由自取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