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板桥口村的黑色奇迹:一个太行山村的逆袭密码

那一年,板桥口村的土路还泛着黄,村民蹲在墙根下抽旱烟,盘算着开春该借多少种子钱。如今菌棚里黑木耳层层叠叠,文化广场上秧歌

那一年,板桥口村的土路还泛着黄,村民蹲在墙根下抽旱烟,盘算着开春该借多少种子钱。如今菌棚里黑木耳层层叠叠,文化广场上秧歌扭得正欢,黑山羊在坡上撒欢——这个藏在平山县西北角的小村庄,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贫困村到产业新星的蜕变。

走进板桥口村的菌类种植基地,50000余棒黑木耳正在恒温棚里舒展身姿。村支书老李弯腰拾起一朵形如耳朵的菌菇,黝黑的菌盖泛着绸缎般的光泽。"去年光这一项就给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他粗糙的手指捻着菌棒上的锯末,那是用山里的核桃木特制的培养基。不远处的山坡上,350只黑山羊像移动的墨点,正啃食着岩缝间新发的嫩草。

时间倒回2018年,刚完成换届的村两委面对的是年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的窘境。新班子带着笔记本走遍全村132户,发现这里虽耕地稀缺,却有海拔落差大、昼夜温差明显的独特气候。"种玉米不如种‘黑金’!"党员大会上,老李把外地考察带回的黑木耳菌棒往桌上一放。村民们传看着这个乌黑发亮的"稀罕物",谁也没想到它真能变成致富钥匙。

产业选择藏着大智慧。村委算过一笔账:普通农作物亩产收益不过千元,而黑木耳立体种植每亩净利超2万元。更妙的是,黑山羊、黑山猪这些"黑色系"畜禽,正好适应山区放养条件。如今200余头黑山猪在橡树林里拱食,每公斤肉价比普通猪肉高出15元,连猪粪都成了菌棒的天然肥料。

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如同车之两轮。拆除残垣断壁腾出的空地上,85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铺着青灰色透水砖,200平方米的小游园里栽着山桃树。傍晚时分,跳广场舞的大婶们身后,菌棚里的补光灯星星点点亮起来,照得新刷的白墙格外透亮。

"三黑产业"带来的不仅是账面上的16万元集体收入。村里15个留守妇女成了菌棚管理员,几个腿脚灵便的老人当上了山羊"牧长",连返乡的90后小夫妻都开起了农产品直播号。站在新修的水泥路上往远看,那些曾经撂荒的坡地,如今都成了生长希望的沃土。

板桥口村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转折。它只是证明:当党建的红色引擎遇上乡土的黑土地,再普通的山村也能长出不一样的年景。就像老李常对来访者说的:"咱这‘黑疙瘩’能成宝贝,靠的是把准了土地的脉,听懂了乡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