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要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啊,现在的局势,抱紧了相互取暖,才会有未来啊~”
1937年,当中国深陷日本侵略摧残之际——
斯大林为何会力排众议,坚定地答应帮助中国呢?
1937年夏,莫洛托夫、罗西洛夫、李维诺夫等人正大步流星地走进克里姆林宫,等待斯大林的召见。
此时,在世界地图面前凝视已久的斯大林按响了桌上的按钮并让他们进来。
面对同僚,斯大林说「对于邻国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条约也必须马上签订,尽管败局已定,但千万不能让邻国投降敌人。正所谓唇亡齿寒,邻国如果投降的话,我国也必将受到威胁,因此对于邻国的军事援助,我们必须毫不吝啬地答应。」
「我们明白,我们会立刻安排商谈事项,有什么情况我们会向你汇报的。」莫洛托夫等人回答道。
等莫洛托夫等人走之后,望着世界地图,斯大林又陷入了无尽的深思之中。
斯大林所说的邻国是哪个国家?他为何要帮助这个国家呢?
此时,这个国家正在遭受着亘古未有的亡国灭种的苦难。不幸的是,这个苦难已经持续了许久。
如果从1895年算起,已有42年,从1931年9月18日算起,已有7年的时间了。
这个苦难的国家便是中国。
一、来自北方的雪中送炭
别国的战争也许本和自己无关,为何斯大林会答应帮助中国呢?
原来,苏日两国之间的积怨由来已久。
早在1895年,清政府战败以后,辽东半岛割让给了日本,这让企图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的沙皇俄国大为恼火,最终通过三国干涉还辽,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清政府对俄国感恩戴德。

日俄之间由此结下了矛盾。 随着矛盾的增加,日俄之间在1904年为争夺中国的土地,在神州大地上展开了一场战争,只是谁都没想到,这场战争俄国最终会惨败。
俄国战败后,无时无刻在等待时机复仇,这种思想到了斯大林时期仍然没有改变。
历史给了苏联惨重而深刻的教训。
此时的日本在中国的大地上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弱小的中国凭借自身的力量艰难地对抗着日本,中国正需要外援的帮助,所以当时的国民政府向苏联提出帮助。
旧恨新仇交杂在一起,斯大林决定帮助中国,来对抗共同的敌人。
1937年7月7日,日军如法炮制之前的伎俩,妄称一名士兵走丢,要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
随着一声枪响,双方发生了军事冲突,日军或许想不到,这一声枪响,居然让中国人空前的团结起来,抗日成了人们最高的理想信念。
尽管中国当时落后,但凭借着「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坚定信念,决心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血肉终究不能筑成长城,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连连惨败,没多久,华北地区相继沦陷。
为了打击日军嚣张的气焰,中国在淞沪地区与日军展开了一场空前惨重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惨重与一战中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日军如同绞肉机一样,中国的军队就如同绞肉机上的肉一样,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地面战况惨烈,空中战斗亦是如此。
淞沪会战爆发后的第二天,中国空军驱逐机大队长高志航驾着飞机击落了日军一架飞机,取得了首次胜利。
一天下来,中国击落了6架日机,中国飞机无一损失。
8月15日,中国空军又在多地与日军展开空中角逐,击毁了30余架日机!
恼羞成怒的日军发了疯似地开始实行报复。中国空军也开始遭到了灭顶之灾。
短短六周之后,中国空军再也不能主动出击,只能无奈地拱卫首都南京的上空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