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或许从未想到,在自己下台、离开政坛近四年后,自己会因为说了几句真话,而被推到了整个西方世界的舆论中心。
本月初,默克尔在接受匈牙利《游击报》采访的访谈中,围绕俄乌冲突进行了一些反思。她先回顾了2021年6月的欧洲局势,认为当时普京对《明斯克协议》的承诺已显松动,希望推动欧盟与俄罗斯建立直接对话机制。然而,当时这一机制遭到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联合反对,理由是“担心欧盟对俄政策分裂”。随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了,这番话隐晦地将部分责任归咎于那几个国家的阻挠、以及偏执的反俄情绪,称“如果当时对话成行,或许能避免战争”,欧洲也不至于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此言一出,立刻点燃了那几个东欧国家的怒火,一场“舆论围剿”就此拉开序幕。
默克尔这种“历史假设”迅速被东欧国家解读为“推卸责任”,认为默克尔要东欧国家来为俄乌冲突“背锅”。爱沙尼亚率先反击,其外长斥责默克尔“忽视普京多年来的扩张野心”,并讽刺默克尔任内推动的“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项目是“为俄军提供资金”。
事实上,关于东欧国家对“北溪二号”的指责,默克尔在2022年就反驳过一次。声称自己在位期间,欧洲和俄罗斯的关系,并没有到现在这个地步,而且欧洲当时工业发展需要一个可靠的、廉价的能源供应国,俄罗斯是可以充当这一角色的。俄罗斯的能源供应,远比从美国和卡塔尔进口能源要“经济”的多。而且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捆绑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倾向。而在北溪计划实施之后开始,这一基于经济理性的决策,确实在默克尔任内为德国、乃至欧洲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给,并使欧洲在弃核弃煤的能源转型过渡期,保持了工业竞争力。
面对东欧国家的强烈反应,默克尔这一次有些无言以对。因为早已下台多年的默克尔,手里没有那么多政治资源可以动用;而且俄乌冲突的爆发,德国对俄55%天然气依赖,确实成了德国的战略软肋。尽管默克尔曾经辩称“当时的决策是基于彼时的国际环境”,但批评者认为,默克尔低估了普京将能源与地缘政治捆绑的风险。
分析认为,默克尔当年的行为,其实算不上什么错误,核心还是俄乌冲突爆发才引来后面一连串的问题。而现在东欧一些国家将俄乌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归咎于默克尔,这本身就是一种“倒果为因”的错误。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来说,默克尔现在被围攻,更多是成为了东欧国家宣泄对俄焦虑的“替罪羊”。
历史总是如此吊诡:当现实困境无法在当下得到完满解释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一个具象化的追责对象。而已经离开政坛四年的默克尔,恰好成为了这样一个象征性标靶。她的遭遇令人想起政治家的决策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却要在时过境迁后接受完全不同语境的评判,这真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永恒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