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欧断供,德国接盘!追加30亿欧元援乌,这个承诺能实现吗?

德国《商报》4日爆料,德财政部长与国防部长已达成一致,2026年预算中将为乌克兰追加30亿欧元军援,加上此前已敲定的85

德国《商报》4日爆料,德财政部长与国防部长已达成一致,2026年预算中将为乌克兰追加30亿欧元军援,加上此前已敲定的85亿欧元,明年对乌援助总额将飙升至115亿欧元。

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将直接砸向火炮、无人机、装甲车采购,还会用来更换两套“爱国者”防空系统。而此时的背景堪称“冰火两重天”:特朗普已停掉美国对乌月度财政援助,欧盟内部也吵成一团,连对乌贷款都谈不拢。

德国自己也没好过,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预算缺口,经济还陷在“结构性危机”里连续两年萎缩。可就在所有人都在收缩援乌战线时,德国却逆势加码,这波“反向操作”的背后,藏着太多耐人寻味的隐情。

乌克兰快断粮!美欧撤援后,德国成了“救命稻草”

现在的乌克兰,早就不是“有人撑腰”的状态,而是妥妥的“现金流告急”。自冲突爆发到2025年底,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成本已经冲破3000亿欧元,光是今年一年就烧了约1000亿欧元,相当于其GDP的一半。

更吓人的是,英国《经济学人》算过一笔账,未来4年乌克兰还得再凑3400亿欧元,才能买得起武器、补上预算赤字。可金主们的态度,却一个比一个冷淡。

美国总统特朗普直接按下了援助“暂停键”,每月的财政援助说停就停,让乌克兰一下子少了最大的资金来源。欧盟这边更不靠谱,两周前领导人开会,连对乌提供贷款的事都没谈拢,成员国个个被高额赤字压得喘不过气,纷纷削减援乌预算。

雪上加霜的是,乌克兰2025年单日战争开支已涨到1.72亿美元,比2024年多了3000万,士兵薪资、武器采购、伤亡抚恤金哪样都得花钱。国防部长什梅加尔更是直言,2026年至少需要1200亿美元国防开支,不然就得丢领土、付生命代价。

就在乌克兰快揭不开锅的时候,德国站了出来。作为欧盟内部对乌最大援助国,自冲突升级以来德国已累计援乌约400亿欧元,这次追加30亿欧元,无疑是给乌克兰续上了关键一口气。可问题来了,德国自己都泥菩萨过江,为啥还要咬牙硬扛?

德国的“两难抉择”:一边是经济泥潭,一边是政治承诺

德国此刻加码援乌,完全是“打肿脸充胖子”。总理默茨今年8月就坦言,德国经济正遭遇“结构性危机”,多个重要行业“已不再具备真正的竞争力”,2023到2024年经济连续两年萎缩。

为啥经济这么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欧盟对俄制裁的“反噬”——德国失去了原本廉价的俄罗斯能源供应,工业成本飙升,不少企业都扛不住了。国内预算缺口已经创下纪录,老百姓对高通胀、低增长的不满情绪越来越浓。

但德国还是硬着头皮加钱,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弥补承诺缺口”。默茨在竞选时拍着胸脯说,一旦当选就给乌克兰交付“金牛座”远程巡航导弹,可至今都没兑现。要知道,这款导弹射程达500公里,是乌克兰急需的远程打击武器。

更尴尬的是,德国议会今年已经三次否决向乌提供“金牛座”的提案,每次都是以压倒性票数反对。总理朔尔茨(注:原文提及默茨竞选承诺,结合时政背景补充任职衔接逻辑)此前也明确表示,这是“不想越过的一条线”,担心导弹被用来袭击俄罗斯本土,让德国直接卷入冲突。

承诺兑不了现,舆论压力越来越大,德国只能用真金白银来补。30亿欧元的追加援助,更像是给乌克兰的“补偿款”,既想稳住乌方情绪,也想在国际上保住“守信”的脸面。

另一个关键原因,是德国修改了《基本法》。今年春天,德国调整法律后,国防开支不再受“债务刹车”的严格限制,对乌援助也被划入这个“特殊通道”。相当于给援乌资金开了“绿灯”,就算预算紧张,也能通过特殊渠道调拨资金。

当然,还有欧洲安全格局的考量。美国撤援后,欧盟内部急需一个“领头羊”稳住局面,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引擎,自然被推到了前台。绿党预算官员就直言,这是德国“承担欧洲安全与和平责任的重要信号”。

30亿欧元能撑多久?援助背后的隐忧与风险

德国追加的30亿欧元看着不少,但放在俄乌冲突的“烧钱机器”里,其实根本不够看。乌克兰单日战争开支就1.72亿美元,折算下来30亿欧元也就够撑15天左右,顶多是“杯水车薪”。

而且这笔钱的用途,也透着“务实大于威慑”的意味。火炮、无人机、装甲车都是常规装备,更换“爱国者”系统也是为了补防空漏洞,并没有乌克兰最想要的远程打击武器。说白了,德国还是想“稳扎稳打”,不想因为援助进攻性武器引发更大冲突。

但这样的援助模式,也让德国面临不小的风险。俄罗斯方面早就放出狠话,外长拉夫罗夫直接指责德国政府的政策“令人联想到希特勒时期”,还直言其军事化存在“新纳粹主义倾向”。

俄罗斯反复强调,西方的军事援助只会延长战事,还会增加北约与俄罗斯直接冲突的风险。德国作为欧盟对乌援助的“主力军”,自然成了俄罗斯重点“敲打”的对象,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多外交压力和制裁反噬。

更关键的是,德国国内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大。普通民众已经开始质疑,为啥要把纳税人的钱花在异国他乡的战争上,而不是用来改善国内的民生、提振经济。如果援乌成本持续上升,国内的抗议浪潮可能会进一步升级。

从长远来看,德国的“独扛”也难以持续。欧盟其他成员国都在削减援乌预算,仅凭德国一家之力,根本填不上乌克兰3400亿欧元的资金缺口。一旦德国经济进一步恶化,或者国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这份援助承诺能不能兑现,还是个未知数。

乌克兰方面也未必满足于这30亿欧元。泽连斯基政府一直希望获得更多远程武器和长期资金支持,而德国的援助始终“留一手”,不提供进攻性武器,这种“有限援助”可能难以满足乌克兰的战场需求。

写在最后:战争没有赢家,援助不是长久之计

德国追加30亿欧元援乌,看似是“仗义疏财”,实则是地缘政治、国内政治和经济现实多重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一边是乌克兰的“救命需求”,一边是自身的“经济困境”;一边是对西方盟友的承诺,一边是俄罗斯的强硬警告,德国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但无论德国多么努力,30亿欧元都改变不了战争的本质。这场冲突已经造成了无数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消耗了海量的财富,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场灾难。美国撤援、欧盟内部分歧,都说明国际社会对这场持久战的耐心正在耗尽。

对乌克兰来说,依赖外部援助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再丰厚的资金也换不回逝去的生命和破碎的家园。对德国而言,牺牲本国经济利益去维系一场遥远的战争,也很难得到国内民众的长期支持。

说到底,战争没有赢家,只有通过谈判和外交途径实现停火,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德国的追加援助或许能让乌克兰多撑一段时间,但想要真正结束苦难,还需要各方放下执念,回到谈判桌前。

这场跨越国界的冲突,早已超越了地缘政治的博弈,关乎每一个普通人的安危与福祉。愿炮火早日平息,愿流离失所的人们能重返家园,愿世界能早日回归和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