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末,德国在西线发起了一次绝望的突击——阿登森林反击。
此次战役,德军还是以装甲部队为先锋,突袭英美,曾击溃美军几个师。英美被迫整顿部队,在寒风中和德军对攻。但很快,德军的装甲部队跑不动了。
坦克和装甲车被丢在路旁,天上的战斗机也稀稀拉拉。美军曾怀疑德军是士气崩溃,才丢掉重武器。
最后他们发现,这些装甲车辆都没油,才明白德国已经是“纸老虎”。
战前,德军的车辆只加了单程油料,他们的战术是突击到盟军纵深,攻克安特卫普港,缴获盟军的油料。
这个战术没成功,单程油料烧完,坦克就成了铁棺材。
德国为什么这么缺油呢?
答案有几个,但最重要的是德国的“奶牛”,欧洲为数不多的产油大国罗马尼亚,在1944年反水了。
罗马尼亚,这个国家现在以“吸血鬼文化”而闻名,是东欧的普通小国。
但在二战,罗马尼亚是轴心国的重要成员,是纳粹德国的石油、兵员来源。
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罗马尼亚出了30多万人,是南方集团军群的重要助力。
整个二战,罗马尼亚为轴心国出兵50万,德国在兵败如山倒时,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还能挺立,就靠罗马尼亚支持。
但在1944年秋,罗马尼亚突然反水,国王推翻法西斯政府,加入盟军,罗军帮着苏军打败了德军。
失去石油产地,国内的合成油厂也被轰炸,德国的战争彻底进入死局。
那么罗马尼亚这个小国,为什么和德国上了一条船?这个小国对德国有多重要?一直有声音说:德国不缺油,战争失败和油无关,这话是对是错?
(专注古代战争、近现代战争、武器装备,偶尔更新国际局势分析,喜欢的话请点赞或关注,这对我很重要,谢谢。)
别看罗马尼亚在现代欧洲存在感不高,其实它是正经的文明古国。
西边的“神圣罗马帝国”是硬蹭罗马,东边的罗马尼亚则根正苗红,在图拉真时代获得罗马称号,罗马尼亚族的确有罗马人血统。
在漫长的中世纪,当地分裂成一堆小公国,近代罗马尼亚更是成为奥斯曼和沙俄的“沙包”。
19世纪,罗马尼亚才真正独立,建立王国。一战里,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出兵和奥匈开战,争夺特兰西瓦尼亚。(此地就是吸血鬼德古拉的封地)
虽然罗军打得很难看,但协约国笑到了最后,战后罗马尼亚版图统一,俨然东欧一霸。
该国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南部的普洛耶什蒂油田。
这是当年的欧洲较为罕见的陆地大油田,19世纪中期开始产油,20世纪初年产原油超过百万吨,是欧洲一大油库。
靠着大油田,罗马尼亚的工、农业得到发展,成为欧洲小富国。
但富,不代表强。
20世纪初的欧洲,还是强国的天下,尤其是罗马尼亚身边有红色巨人苏联。在当时西方反苏的氛围下,罗马尼亚处于对抗前线,如坐针毡。
而且罗马尼亚有严重的领土矛盾,北方和匈牙利,南方和保加利亚都有争议领土。这些争议都是陈年旧账,其实不好算清。
当年的国际外交,就是“列强分账”外交,所以罗马尼亚只能寄希望于英法。
但在1930年代,英法显然对欧陆的事手足无措,对苏联无力,对纳粹德国也无力。
1940年,罗马尼亚相继被苏联、匈牙利、保加利亚吃掉领土。国王卡罗尔二世噤若寒蝉,基本没有做任何抵抗。
随后陆军大臣,一战老将安东内斯库和国内的法西斯组织“铁卫团”联合,在德国的帮助下逼迫国王卡罗尔二世下台,年轻的米哈伊上台成为国王。
安东内斯库建立独裁政府,当时是1940年9月,罗马尼亚立刻加入轴心国,成为4号轴心。
安东内斯库亲德,是看清楚了世界大势——英法已经倒下了,法国投降,英国被赶出欧陆。
现在要面对苏联压力,唯有德国是靠山。
罗马尼亚有石油,是德、意最大的石油来源地。靠这个资源,德国会保证罗马尼亚的地位,未来不仅能收回失地,还可能获得更多利益。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550万轴心国军队杀入苏联。
罗马尼亚的第3、第4集团军从南线杀入苏联,不仅夺回失地,还一路杀到了伏尔加河边。
同时,罗马尼亚给德国提供了不少于200万吨的石油,占到德国进口石油的一半。这些油喂饱了数千辆德国坦克,几十万辆各型汽车。
和很多人印象里不同,德国其实也是产油的。(现在还在产)
德国本身有油带,当然产量不大,最多几十万吨上下。
此外,二战德国占领的欧洲中部地区有不少小油田,波兰、奥地利、匈牙利油田,德国都在控制、开采。
但这些油田的产量加起来,都不如普洛耶什蒂的一半。
1942年,盟军空袭了普洛耶什蒂油田,德国迅速在当地建立防空基地,并派军舰保护从多瑙河通往北方的运输线。
当时罗马尼亚政府给前线送去军人,给德国送去石油,还掏出粮食援助德军。
可在1943年初,因为斯大林格勒的惨败,罗军两个集团军,共20万人伤亡或被俘,此事在罗马尼亚引起骚动。
反战浪潮汹涌,安东内斯库稳住政府,安抚军人家属,承诺不再给前线派兵。罗军高层,如参谋长斯特夫莱亚也提醒他:德国可能会战败,要注意保存实力。
但在乌克兰的罗军还是跟随德军后撤,在1943年到1944年经历了多次大败。
前线的消息传回罗马尼亚,安东内斯库知道局势不好,一直往德国跑,找纳粹元首要承诺。
他希望德军能增强在罗马尼亚的防空,尤其是首都的防空。
他还希望德军帮助自己守住边境,因为自己派兵支持侵苏,还帮助纳粹逮捕、屠杀犹太人,盟军来了,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纳粹元首满口答应,毕竟罗马尼亚在1943年还支援了200多万吨石油,数万吨粮食,还有很多矿产给德国。
而且罗马尼亚军队其实挺能打,数量也多。
当时安东内斯库手下还有六七十万正规军,加上德军的30万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凑整30万,其实20多万),足以让喀尔巴阡山脉成为“铁壁”。
1944年春夏,德军在北线兵败如山倒,波罗的海战役、巴格拉季昂行动摧毁了中央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随后利沃夫战役击退德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
1944年8月,苏联兵临罗马尼亚,一场大战箭在弦上。
安东内斯库从柏林拿回允诺,德军会顶住苏军,罗马尼亚的安全高于一切。
回国后的安东内斯库到处宣传“罗德同盟”的重要性,污名化苏军,希望带动国民反苏,支持战争。
殊不知在宫墙内,年轻的国王米哈伊一世让手下秘密接触“罗共”,让他们带话给苏联:罗马尼亚王室愿意支持红军,换取国家主权的完整。
苏军的“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在8月20日开始,德军和罗军遭受重创。
3天后,安东内斯库在觐见国王时被卫队逮捕。
罗马尼亚发生政变,新政府上台,宣布和德国决裂,退出轴心国。罗马尼亚转头加入盟军,罗军开始放弃阵地,后来甚至跟着红军进攻德军。
纳粹元首心中“铁壁”般的罗马尼亚战线彻底崩溃了。
战前,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有80万人,德军和罗军几乎各一半。战后德军损失15-17万人,光俘虏就近10万。
德军东线最后一个大集团军群覆灭,且败得彻底。尤其是丧失上千辆坦克、上万门火炮,数百架战机,让德国雪上加霜。
普洛耶什蒂油田陷落,德国失去一半的油料供给,战争形势在1944年末急转直下。
罗马尼亚的这次反水,让德国伤筋动骨,断了一条大腿。
网上现在有不少言论,诸如德国二战不缺油、德国不依赖罗马尼亚石油、德国煤炭合成油质量好产量大等。
这些言论,其实都是想当然,缺乏常识,缺乏数据。
总的来说,战时的德国缺油,很缺油!从头缺到尾,最后因为缺油而战败。
二战期间,德国的石油一共有占领区产油、罗马尼亚产油、自造合成油三大类。(海外进口石油在战争爆发后基本停止,因为没有制海权)
在三类中,合成油是大头,一直占到一半。
比如1942年-1943年,德国拥有的油料最充沛,总量超过1000万吨,400多万吨都是合成油。
这个数字看着很大,其实对于德国来说,捉襟见肘。
很多人看二战,就拿德国军队消耗的油料,来减去德国的石油、合成油总量。
在他们眼里,仿佛欧洲的八千万德意志人,大几千万欧洲占领区人口,全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区、公路网、铁路网,不需要油料就能运转。
哪怕纳粹一手遮天,但也要让民间稳定,否则后方早爆炸了。
先说德国本土。
纳粹在1933年上台后,高喊“机械化的德国”,大修高速公路,推进廉价汽车走入千家万户。
到30年代末,德国人均保有汽车量也就比英美低,在欧洲大陆数一数二。所以有学者称纳粹德国为“汽车帝国”。
这些汽车,当然也是要喝油的。
1943年前,纳粹党为了民意,没有开始总动员,国内的物资保证充裕。德国进口的石油、自己的合成油,至少要留30%,起码250万吨给民用。
哪怕不是老百姓自用,工厂、农场、矿场、军队后勤都要油料,一些大机械需要油料启动,特种车辆需要烧油,且矿石、农产品需要汽车运输。
因为无论是铁路还是轮船运输,上岸、停车后,都要汽车完成最后10-20公里的运输,这点到今天都没变。
还有百万德国预备军,几十万的德国新兵,也都需要油料开飞机、开坦克、开汽车,完成训练或战备。
1943年后,纳粹德国下“总动员令”,德国境内的民用车辆基本全部封存。加油需要专门的批条,如救护车、消防车、邮政车等特种车辆才能开动。
但哪怕这时候,还有至少10%的油料留在后方,维持社会运转。
(至于其他国家,1944年后出现油荒,闹出饥荒,这是纳粹的一大罪状。)
至于前线德军,很多人一提油料,必谈坦克、装甲车、歼击车,仿佛这些武器是汽油、柴油的唯一消耗品。
这样看的话,德国那常年几千辆坦克的保有量,好像真不缺油。
但事实上,德军喝油的大户,是空军的战机和潜艇部队。哪怕是陆军,装甲部队也不是最耗油的,喝油大户是那几十万辆汽车。
是的,德军有几十万辆汽车,尤其是后勤系统,保持几十万辆大卡车日夜不停转。
上面提到纳粹德国是“汽车帝国”,那二战德军就是“汽车军队”。
德国入侵苏联时,前方300多万德军冲锋,后方是浩浩荡荡绵延几百公里的补给队,不仅有60万辆各型机动车随军,还有超过75万匹军马拉着大车。
整个二战,德国本土生产卡车34万辆,生产半履带牵引车6万辆,军用四轮乘用车20万辆,还有大量摩托车、三轮车、特种工具车。(出自《战后美国陆军对德战略轰炸调查团统计报告》)
这些车里,卡车最为重要,他们是德军真正的“奶妈”。
弹药、油料、食物都靠汽车转运,伤员靠汽车运输,甚至德军的闪电战,也需要步兵乘车前进,否则追不上装甲部队。
整个战争时期,德军维持着不少于30万辆的卡车,自产不够,就从全欧洲征集。法国全国的卡车都曾被拉到东线,这都是德军的腿。
整个二战,德军月均耗油50万吨以上,一大半是汽车烧了。
苏德战争第二年,也就是1942年春天,德军就遇到了油料危机,所以在南线的进攻屡屡出现“夹生饭”。
德军的包围网总是缺口子,歼灭战总打成击溃战,根本原因就是德军缺油,坦克开不动,汽车赶不上。(苏联的恶劣路况也是一大原因,但不是根本)
德国的战争完全围绕油料进行,1942年分兵南下高加索,就是奔着石油去。
如果第6集团军没有在斯大林格勒覆灭,德国拿到了高加索的石油,那二战的过程会更加艰辛。
至于合成油。
1943年后,德国合成油产量稳定在400多万吨。因为盟军开始对德轰炸,德军将大部分合成油标准定位“航空燃油“”,90%的产出都给了空军。
其他的陆地车辆,全靠炼油厂的汽油、柴油,这时候,罗马尼亚石油的地位极为重要。
虽然普洛耶什蒂的产油量也因为轰炸下跌,但起码有150万吨以上产出,专门供给德国陆军。
只要有这一口奶,在进攻、撤退时,德军的坦克能开动,后勤能供上。
1944年末,德国人失去了罗马尼亚,陆军的油料储备不到2个月。
在本土,合成油工厂遭到轰炸,产量大跌,德国空军也飞不起来了。
1944年末到1945年初,西线阿登反击战、东线春醒行动是东西线最后的进攻,此后德国军队成了泥足巨人,装甲力量都是“单程列车”,只能把士兵送到敌人枪口下。
假设罗马尼亚战役能拖久一点,到1944年末,德国人的西线反击战可能真的打出效果。
所以纳粹元首对罗马尼亚的背叛非常愤怒。
他得知罗马尼亚政变,就咒骂罗马尼亚是“劣等民族”“懦夫的部落”。他立刻下令轰炸首都布加勒斯特,并让德军进攻这里,争取推翻新政府。
失去罗马尼亚,让德国的战争火苗彻底熄灭,这个盟友的分量,绝对在意大利之上。
参考资料:
1.《论德国在二战中的石油战》庞媛媛
2.《石油与二战》李帅;张卫东
3.《二战中德军的灾难后勤是怎样炼成的?》马丁·万·克列威尔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