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终于开窍了,这次站在中国这边,拒绝向美国出口稀土,特朗普气得肺都要炸了…
2025 年的 10 月,众多印度的头部企业,尤其是那些对稀土材料有着高度依赖的制造业巨头们,几乎在同一时刻,以一种极为正式的方式,提交 “终端用户证明”,向全世界立下了一份沉甸甸的 “军令状”。
他们明确表示,所有从中国进口的重稀土永磁体,都将只用于印度本土的制造,并且绝对不会转卖给任何第三方国家,即便是美国也不例外。
印度的《经济时报》等主要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报道可谓是铺天盖地。那些标题都特别醒目,措辞也十分少见,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这一场景,直接把美国的政客们惊得不知所措,仿佛是眼镜都碎了一地。他们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努力,精心策划的 “联印制华” 战略,本想让印度成为替代中国的 “稀土联盟” 的核心一环。可万万没想到,一眨眼的功夫,印度自己却给这盘棋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印度这个向来会左右逢源、善于变通的角色,怎么突然间就走向了 “偏向一边” 的路呢?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现实因素在暗暗涌动呢?
稀土 “紧箍咒”
2025 年 10 月 9 日,中国正式开始执行新版的稀土出口限制措施。
这套新的规定,堪称是 “精准打击”,每一招都准确地击中了全球高科技产业链的 “七寸” 部位。
其中,最核心、也最具杀伤力的有两条。
第一项,是所谓的 “0.1% 价值比例” 规则。
这个规定其实很直白,无论你所售卖的东西是什么,比如一辆电动车或者一个风力发电机,只要里面所用到的中国稀土的价值占比超过了总价值的 0.1%,那就必须先经过中国的批准和监管,才能够出口。
这就相当于给所有用到中国稀土的全球商品都贴上了一个隐形的 “中国标签”,让中国能够对这些商品的出口情况进行有效的把控。
第二点,就是 “域外适用” 的那一条款。
这简直是一招震撼人心的妙招,直接对应上了美国的 “长臂管辖” 策略。
也就是说,就算你的货物不是直接从中国出口出来的,而是在越南、墨西哥等地进行生产、装配的,只要其中用到了中国的稀土原料或者技术,那么这个产品的去向,不管是送到哪里,都得按照中国的出口许可制度来进行管理。
这两项规定一经公布,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稀土供应链中的地位,已经从源头的矿产开采,到中游的提纯和分离,再到下游的高性能材料使用,以及到最终产品的全球流转,搭建出了一套完整而闭合的规则体系。
这已经不仅仅是在管理资源了,更是将产业的优势,直接转化成了毫无争议的话语权,掌控了规则的制定权。
碰到这个 “紧箍咒” 之后,全球产业链上的企业和玩家们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那种前所未有的压迫感蹭蹭地上涨。
而印度呢,感受到的冲击是最直接的,其反应速度也是飞快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那就是 “依赖”。
印度不想当棋子
要说起来,经济方面的依赖,正是印度 “低头” 的直接原因,而在地缘关系上保持清醒,才是促使它迈出这一步的深层理由。
这次印度的动作,绝对不仅仅是单纯的商务合规那么简单,更像是一场关于 “战略自主” 的响亮宣言。
之前啊,美国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地把印度牢牢地拴在自己的阵营里,可谓是费了不少的心思。
在这几年来,华盛顿所采取的 “胡萝卜加大棒” 的招数,反而让新德里越来越感到心凉。
还记得吧,特朗普把印度从 “普惠制” 待遇名单上给踢了出去,还对钢铝产品狠狠地加征了 25% 的关税。
到了 2025 年,美国的压力更是越来越大,简直就是步步紧逼。
今年 8 月,由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美国竟然毫不留情地对印度的美国产品连续加了两次 25% 的关税,总税率一下子就飙升到了令人震惊的 50%。
紧接着,美方又把 H - 1B 签证的申请费提高到了十万美元,这几乎就把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和技术人才的流动命脉给捏住了。
这一连串的举措,让莫迪政府彻底明白了一个现实,那就是美国所谓的 “盟友”,其实只不过是站在自己利益一边的棋子罢了。
你一旦乖乖听话,就可能会得到一些好处,但一旦你的行动碰到了他们的底线,他们翻脸的速度比翻书还快。
所谓的 “友岸外包”,听起来挺不错的,但要是真的想实现这一点,你就得放弃自己那些核心的战略自主性。
正是因为经历了这种被 “敲打” 的痛楚,才促使莫迪政府开始真正地实践 “战略自主”。
到了 2025 年 8 月底到 9 月初,莫迪总理在七年后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参加了天津峰会。
在这次峰会上,中印两边就保持边境局势稳定以及推动双边贸易的平衡发展等方面,达成了不少重要的共识。
随着 9 月 20 日的到来,莫迪在古吉拉特邦公开说了这样一句话:“印度的主要对手不是外部,他们真正的难题在于依赖国外势力。”
这句话差不多就是直接告诉全世界,印度不打算在中美之间 “选边站”,也不想成为任何一方的跟班。
恰巧在中国制定了稀土新规之后,美国又想趁机拉拢印度,试图打造一个 “稀土后备通道”。
在这个时候,印度就不得不好好地考虑一下了:是要继续跟着美国走,冒着本国制造业可能会停顿的风险,去赌那虚无缥缈的 “替代供应链” 呢?
还是要坚持守规矩,稳住自己经济的命门,又在金砖国家等多边合作平台上,修补一下自己 “摇摆不定” 的形象,从而换取真正实在的发展好处呢?
关于印度的决定,我们也都清楚了。
它用最少的政治投入,换来了最大的经济安全。
这份递交给中国的 “终端用户证明”,既表达了对中国规矩的尊敬和遵守,同时也是一种对美国 “拉拢” 关系的婉拒和疏远。这种做法其实是非常实在的,甚至可以说是聪明到骨子里的一种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