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人工智能,不卡在电力上,也得淹死在口水里。 说起美国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大家都知道数据中心是核心,可这些东西耗电量大得吓人。2024年,美国数据中心已经占到全国电力消耗的4%,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这个比例会爬到10%。 这意味着什么?简单算笔账,一个中等规模的数据中心一天电量够一座小城市用。更别提AI训练模型了,像是训练GPT-4那样的家伙,据说用电量相当于5000户美国家庭一年的总和。 科技公司像亚马逊、微软和谷歌这些大玩家,今年光在数据中心上的投资就高达3640亿美元,集中在弗吉尼亚、亚利桑那和俄亥俄这些地方。结果呢?电网负荷直线上升,供电跟不上,价格自然就水涨船高。 全国居民电费平均涨了6%,但在数据中心密集区更狠,弗吉尼亚涨13%,伊利诺伊16%,俄亥俄12%。PJM电网是覆盖这些州的运营商,去年买电只花22亿美元,今年直接飙到147亿美元。为什么?因为市场化竞价,需求一多,电厂报价就抬高。 普通人看到账单傻眼,以前空调随便开,现在得多想想成本。80%的消费者担心数据中心会继续推高他们的电费账单。这不光是钱的事,还牵扯到生活质量,大家开始抱怨,为什么我们得为科技巨头的AI野心买单? 专家们看得更远,他们说美国在AI上和别国的竞争,瓶颈不在芯片,而在电力供应。美国电网老化,传输容量不足,到2028年数据中心电力缺口可能达13到44吉瓦。 AI数据中心需求预计从2023年的7太瓦时跳到2028年的393太瓦时,可美国电力产能这些年基本停滞在4000到4500太瓦时左右,没跟上节奏。摩根斯坦利预测,到2027年,AI专用电力设备价格会翻10倍,因为供不应求。 国际对比更扎心,中国电力产能从1400太瓦时飙到1万多太瓦时,美国却原地踏步。中国电网建设像打全垒打,美国顶多上垒。结果是啥?AI公司开始游说华盛顿,政策团队扩到12人,焦点从AI安全转向保障电力供应。 他们推动“AI经济区”,简化数据中心许可,建国家传输网络。可问题在于,建新电线要3到7年,数据中心建好只要2年,时间差让很多项目卡壳。 公用事业公司得延后关闭化石燃料电厂来应急,但这又引发环境争议。大家觉得,科技公司辩称电价涨因复杂,包括天气和老设备维护,可谁都知道数据中心是主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