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41年,一个木匠入伍成了红军士兵,但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1941年,一个木匠入伍成了红军士兵,但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一个奇迹。   1900年,谢苗·诺莫科诺夫出生在外贝加尔边疆区叶尼塞河沿岸的通古斯部落。   身高只有1.61米的他,自小跟着做猎人的父亲钻进西伯利亚的针叶林,七岁就扛着猎枪伏击野兔,练就了惊人的耐心和“鹰眼”视力。   部落狩猎大赛上,十岁的谢苗枪枪命中要害,三只野兔、两只山鸡全是“咬肉射击”,老猎手们都说这孩子有天赋。   从此,“鹰眼”的名号一直伴随他。成年后,他又成了木匠,一双握惯猎枪和斧头的手,练出了超凡的稳定性和精准度。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四十年。直到1941年6月,德军“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战争卷入了他的生活。   41岁的谢苗响应征召,扛着背包去了征兵点,军官嫌他个子矮、俄语生硬,让他当了炊事班火头兵,每天切土豆煮罗宋汤。   可通古斯人的野味料理战友们不习惯,炊事班长只好把他调到卫生排抬担架,每天在前线救治伤员,那双鹰眼暂时离开了猎枪。直到1941年8月的一次意外,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天卫生排在打扫战场时,突遇德军狙击手伏击。谢苗放下担架,捡起一把莫辛-纳甘步枪,凭着多年的狩猎经验直接锁定草丛里微动的踪迹,一枪解决了德军狙击手。   这一枪不但救了全组战友,也让团部注意到了他的射击天赋。   从此,他被调进了狙击排,开始了真正的传奇。短短四个月后,谢苗就在瓦尔代高地创造首个高光时刻:潜伏三天三夜后,精准狙杀德军少将,成为苏军中首位击毙高级军官的草根狙击手。   到1941年11月,参军仅半年的谢苗已经狙杀了160名德军。苏联《祖国报》将他的照片登上头版,称他为“狙击死神”,斯大林亲自为他颁发了列宁勋章,这也是苏军最高的荣誉之一。   他的战场奇迹还在延续,1942年他反杀了德军“王牌狙击手”(对方已击杀200名苏军),1943年保卫远东野战医院时一枪击毙德军指挥官,为苏军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二战末期,他随远东军进入中国东北,狙杀了15名日军。   整个战争期间,谢苗·诺莫科诺夫累计狙杀368名敌军,成为苏军狙击战史上的传奇人物,也是唯一一位获得双重红星勋章的通古斯族士兵。   他的战绩和瓦西里·扎伊采夫等一线狙击手并列。   谢苗的狙击技巧,本质上是山林猎户经验的极致转化。他不用瞄准镜也能精准射击,小时候追踪野兽练就的“动态预判”能力,让他能抓住敌人换弹、探头的瞬间。   趴在雪地里数小时不动的耐力,源自野外伏击野猪的童年训练。   他的伪装术也极具通古斯特色,用松枝、苔藓编织伪装网,甚至能把枪口伪装成枯木。德军一度以为碰上了“森林鬼魂”,屡次搜索都找不到他的位置。   作为非科班出身的狙击手,谢苗还自创了不少战术。他会在步枪扳机上系细绳,藏身树后拉绳开枪,最大程度降低暴露风险。   反杀德军王牌狙击手时,就是用这种方法。还有一次,他利用炮弹爆炸的瞬间开枪,借爆炸声掩盖枪声,敌人根本无法定位。   保卫野战医院时,谢苗没有一味盲射,而是先判断出指挥官的位置,精准一枪打乱敌军进攻节奏,“擒贼先擒王”,让苏军主力及时赶到,避免了重大损失。   这种“精准打击胜过火力覆盖”的战术理念,在当年可谓超前。   41岁的高龄在一群年轻士兵里格外显眼,但谢苗的木匠手艺,却给了他极强的动手能力。   他会自己打磨步枪准星,调整枪托,让自己的矮小身材也能和枪匹配得天衣无缝。战场缺粮时,他用野果、树皮做简易食物,耐寒耐饿,比年轻人更能撑住。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对狙击手的渴求极高,打破军衔与出身限制,只要有射击天赋就能破格提拔。正是这种用人机制,让谢苗这样隐藏在后勤队伍里的“鹰眼”得到了绽放的机会。   诺莫科诺夫的事迹也被官方和媒体广泛宣传。他常常在烟斗上刻痕记录击杀数,因此有“烟斗狙击手”的称号。他的传奇,不仅是个人荣耀,也是少数民族在二战中的贡献缩影。   战争结束后,谢苗拒绝了留在军队晋升的机会,带着苏军为他定制的狙击步枪、望远镜和战马,回到家乡继续做木匠。   他为乡亲们打家具、修房屋,从不主动提起战场往事。直到晚年,有人问起他的战绩,他总说:“我只是个猎人,以前打野兽,后来打侵略者,没什么特别的。”   1973年,谢苗在故乡平静离世,终年73岁,身边还珍藏着那把曾伴随他征战的莫辛-纳甘步枪。2014年,他被列入中国抗日英烈名录,外贝加尔湖畔也立起了他的纪念碑。   谢苗·诺莫科诺夫用368次精准射击证明:平凡人的天赋,在时代召唤下能绽放出震撼历史的力量。   他的故事也启示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创造奇迹。无论身处何地、何种身份,只要坚守信念,总会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参考信源: 《世界战史》苏联英雄狙击手——谢苗·诺莫科诺夫 央视网2022年0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