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岩通讯员张文博赵林颖邢肖磊
初冬的寒意渐浓,河南省沁阳市柏香镇南西村的杨银生家庭农场里却暖意融融、生机盎然。掀开保温帘,一股带着泥土芬芳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层叠交错的平菇簇拥绽放,洁白肥厚的菌盖像一把把小伞,撑起了村民们的“致富伞”。

“你拖着它的底儿,使劲儿往上一掰就下来了,采大也不要留小,要把整个袋口的菇子一起采下。”大棚里,杨银生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张小利一边向记者示范采摘技巧,一边笑着介绍,“这平菇长得快、口感好,吃着脆脆的,每天都有人来采购。”她手中的平菇肉质厚实,轻轻一捏便能感受到饱满的水分,凑近闻还有淡淡的菌香。
大棚外,工人们也干得热火朝天。撑袋、填料、捆扎……指尖翻飞间,一根菌棒就做好了。菌棒做好后,工人们将其转运至大棚后还需要发酵10天才可以扎眼透气。待发菌发满后,工人们再将菌棒重新整齐摞起,等待平菇从菌棒两头钻出。

平菇能成为餐桌上的“常客”,绝非偶然。全球食用菌虽有2000多种,但能大面积人工栽培的不足50种,平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仅栽培周期短、产量高,营养价值更是不容小觑——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及矿物质。无论是清炒、煲汤还是涮火锅,都能展现出鲜美的口感。
平菇的生长速度堪称“神速”,从接种到首批采收仅需45天,而且如同韭菜般具有“再生能力”,每隔15-20天就能出一茬,一般可以连续采收4到5茬,大概能采到明年三四月份。采用带料栽培双头出菇法,这种方法种出来的平菇生长空间更充足,产出的平菇品相和口感都更胜一筹。
“我已经种七八年平菇了,今年我用玉米芯做的菌棒,长出来的平菇又厚又嫩,品质比较好,现在的市场价格也不错!”杨银生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小利说。

南西村的平菇种植,只是柏香镇特色种植产业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南西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早已不是单一的蘑菇种植,而是形成了集西红柿、蓝莓、西瓜、葫芦种植等多种特色种植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温室大棚里,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棚外,翠绿的葫芦垂满藤间。各类果蔬错峰上市,实现了四季有产出、年年有增收。

产业兴则乡村兴。特色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南西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近年来,南西村引导村民大力开展特色种植,目前全村共种植蓝莓、西红柿、黄瓜、蘑菇等特色果蔬近400亩,年增收800余万元,全村日均用工量高峰期近百人,提供就业岗位350个,让村民们实现家门口就业。
“下一步,我们南西村将继续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一方面引进更多优质品种,邀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户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将整合资源,打造集采摘、观光、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让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更大的市场。”南西村党支部书记杨寿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