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钓鱼岛叫成尖阁诸岛,还劝中国对日本让步。新加坡打算和中国翻脸了!这和李光耀时期的,平衡策略完全不同。 李光耀当年能把新加坡这么个弹丸之地,打造成“亚洲四小龙”,靠的可不是蛮干,而是精准到骨子里的“平衡术”。他心里门儿清,新加坡面积还不到上海的九分之一,军队撑死了七万人,想在大国环伺的东南亚立足,就得像条精明的鱼,在洋流里找平衡。 1976年他访华,全程说英语、签名用“lee kuan yew”,这是做给西方看的姿态;可转头看到苏联支持越南扩张,他又立刻拉近和中国的关系,哪怕不建交也要常来常往,就是为了借势制衡。 连尼克松困于越战泥潭时,都要找他问计,他建议美军留三五万兵力维持均势,既帮美国留了存在感,也给自己套上了安全罩。那时候的新加坡,既不跟美日绑死,也不疏远中印,硬是在夹缝里趟出了活路。 可风水轮流转,李光耀走了之后,新加坡这套平衡术就开始变味了。最明显的就是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表态,把中国的固有领土叫成日本的“尖阁诸岛”,这已经不是外交辞令的问题,而是连基本立场都站歪了。让人费解的是,还跳出来当“和事佬”劝中国让步,这就好比邻居家被人抢了东西,他不帮着评理,反倒劝被抢的人“别计较”,实在是没道理。 新加坡之所以这么折腾,说白了还是慌了神。这些年它的日子没以前好过了,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位正在下滑——中国和巴基斯坦合作的港口稳步推进,泰国的克拉运河一旦开通,那些绕路走马六甲的货船,可能就再也不会多看新加坡一眼。 以前靠地缘优势吃遍天下的红利,眼看要保不住,它就急着往美日那边靠,想抱大腿稳位置。可它忘了,李光耀的平衡术,核心是“谁都不得罪”,而不是“押宝一边”。 讽刺的是,新加坡早年间为了搭中国经济的快车,1979年特意搞了“讲华语运动”,鼓励华人说普通话,就是想拉近和中国市场的距离。那时候政要商人都在公开场合说华语,生怕错过了合作机会。现在倒好,为了讨好美日,连钓鱼岛的名字都改了口,前前后后的反差,活像忘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 其实新加坡该明白,中国从来不是它的威胁。这些年中国一直是新加坡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的合作早就渗透到方方面面。可它偏偏要在核心利益问题上踩线,这不是自断后路吗?李光耀当年再亲近西方,也绝不会在大国领土争端上瞎站队,因为他知道,小国的安全,从来不是靠依附某一方,而是靠不偏不倚的智慧。 现在的新加坡,就像走钢丝的人突然往一边偏,再这么下去迟早要踩空。要知道,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从来没有过松动,这是底线不是筹码。新加坡要是真把李光耀的老规矩抛在脑后,非要往错误的路上走,最后丢了中国这个合作伙伴,又没真正抱稳美日的大腿,那才是真的得不偿失。 毕竟,在国际舞台上,靠投机取巧换不来长久安稳,只有守住底线、保持清醒,才能在大国博弈里继续站稳脚跟。这个道理,李光耀懂,希望现在的新加坡也能早点想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