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公开报道,俄罗斯方面突然宣布了重要警示。 台海这事儿,表面看是导弹和军机对峙,里子是美国在周边下棋,目标不是一两场冲突胜负,而是把对手的发展节奏打乱。 顺着俄乌战场看过来,能源就是第一步。欧洲在2022年后大量引入美国液化气,媒体披露美国与希腊签了长期合约,绑定港口和气源;对照比雷埃夫斯港的现实,中远海运依然掌握运营主导权,说明美国想动基础设施主控权并不容易,这条棋路已露底。 价格是关键变量。据欧方公布的数据,美国液化气对欧出口在2022年显著抬升,终端价格高于美国本土,同期运力吃紧、利润走高;放到中国企业的视角,就是要防范类似“高价输入+低成本外流”的组合拳,核心还是稳住能源与航运两个盘,避免被动。 工业端更能看出后劲差别。德国公开数据显示,近两年工业用电价格高于美国,部分高耗能产业考虑外迁;这给我们的提醒很直白,制造业要看电力、原材料、物流和人才的完整链条,任何一环被卡,产能就会掉速。 欧洲被捆住的另一条线,是安全组织扩展和持续援乌的压力,军费和援助一直加码,舆论空间被挤压;照进台海,就是要看穿“援助—采购—依赖”的闭环,别把资源放到对我们不利的链条上。 芯片是第二步,美国在2022年10月启动对14纳米以下设备和EDA的软件限制,后续不断加严;据行业消息,2025年对部分GPU设定更严格参数门槛,台积电对华代工受限。这一做法的意图很清楚,锁住高端算力和制造路径。 我们这边的补位并非空话。镓、锗出口管制已落地,国产AI芯片在训练与推理场景加速迭代;公开项目显示,海南陵水海域海底数据中心试点,能耗指标做到了PUE约1.1;据行业通报,财政资助的数据中心正在优先评估国产芯片方案。这条路只要稳步推进,就能把算力供给掌握在自己手里。 军售是第三步。2025年以来,美方向台湾多次通报批准军售,未交付项目累计据媒体统计超过200亿美元;11月还有战机零部件案约3.3亿美元。这意味着资金和注意力被持续引向外购,常备力量和补给体系却未同步提升。 预算和债务的压力在放大。据台媒报道,2025年台方防务预算接近9500亿新台币,举借额度上调,8月公共债务约5.88万亿新台币,人均负担攀升。这种结构长期化,只会挤压科技与产业投入的空间。 同样的捆绑也伸向周边。2025年4月,美国对外发布向菲律宾拟售F-16的案例,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引发当地讨论。这类军购带来的不是简单装备更新,而是长期维修、训练和零件依赖。 俄罗斯专家的提醒指向很直接:一旦落入“冲突—资源—产业—控制”的节奏,家底会被消耗,恢复速度会慢。把这个结论放到台海,就是要守住发展主动权。 所以,破局的关键不在口号,而在四件事:稳住能源与算力供给、稳住产业链、稳住技术迭代、稳住外部风险的节奏。军力要硬,发展不能停。 看清棋盘,守住节奏,这就是我们该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