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在东线战场上,德军还造了一批机动式机枪碉堡,用来在阵地上填线,整座机枪碉堡用钢铁

在东线战场上,德军还造了一批机动式机枪碉堡,用来在阵地上填线,整座机枪碉堡用钢铁所铸,挖个坑埋进去就能当固定火力点,卡车拉着就能跑。 二战后期德国资源越来越紧,东线又宽又长,固定混凝土工事建起来慢,成本高,还容易被苏军炮火或坦克直接干掉。1943年开始,德国军械局推出来一种叫Panzernest的玩意儿,苏军那边直接叫它“螃蟹”,盟军也管它叫“装甲螃蟹”。这东西本质上就是一个全钢铸造的小型机枪巢,整体一体成型,只有射击口、进人门和几个小附件。 尺寸大概高1.8米,平均直径1.6到1.7米左右,重3吨出头。射击口周围装甲最厚,能到110-150毫米,侧面和顶部76-100毫米,后门只有薄薄25毫米左右,主要防步兵武器和炮弹破片,扛不住直射的坦克炮或重炮。内部挤俩人就满员了,一人操MG34或者MG42通用机枪,另一人负责装弹链、踩脚踏抽风机换气,顺便用可伸缩潜望镜看外面情况。射击口很小,视野有限,但防护比露天机枪巢强太多了,至少4.7厘米以下的反坦克枪打不穿。 运输方式挺巧妙:顶部有牵引杆孔,四周焊了吊环,平时倒扣着放轮子上,用奥佩尔卡车、马匹或者半履带车拖着走。到阵地后,工兵拿炸药包或铁锹挖个浅坑,把它翻个身沉进去,周围堆土伪装,只露出射击口那块弧形区域。整个过程十几个人二三十分钟就能搞定,比浇筑混凝土快多了。防线被突破时,再挖开土层拖走,重新埋到二线阵地继续用,不会像永久工事那样一炸就废。 这东西最早1943年在东线大规模出现,库尔斯克战役、哈尔科夫反击战里都用过,后来意大利战场、安齐奥、卡西诺防线也运过去不少,西线大西洋墙和齐格菲防线后期也有零星部署。德国工厂像克虏伯、伯吉施钢铁厂这些都参与生产,成本比一辆四号坦克便宜得多,正好适合后期钢材和人力都缺口的日子。 实战效果嘛,说不上多神,但确实管用。低矮轮廓埋土里后很难被发现,苏军步兵冲上来突然挨一梭子很常见。苏军情报里专门提到过,这玩意儿让小股渗透和侦察变得麻烦不少。有时候一个Panzernest卡在村口或路口,就能拖住一个连的进攻,等援军或炮火过来。缺点也明显:只能装一挺通用机枪,火力持续性差;内部太窄,射击久了枪管过热、烟熏得人睁不开眼;一旦被坦克或反坦克炮盯上,正面厚归厚,侧面还是扛不住,顶上接缝处更是弱点。苏军后来总结经验,用T-34直接压过去碾,或者工兵从后面开门扔手榴弹,基本就解决了。 意大利战场上盟军也碰见过,报告里说这东西移动灵活,经常一夜之间就冒出来好几个,把滩头阵地补得密不透风。诺曼底登陆后,美军和英军在一些次要防线上也缴获过几具,基本都是东线调过去的旧货。 总的来说,Panzernest就是德国后期典型的“穷人防御方案”:用最少的钢材和人力,快速填补防线漏洞。打大规模阵地战它顶不住,但用来堵洞、拖时间、打小部队渗透,还是挺实用的。战后苏军把缴获的拿去展览,现在莫斯科库宾卡坦克博物馆里还有一具,弹痕密密麻麻,看得出守到最后一刻才扔下。说白了,这就是一场消耗战里,德国人拼命挤牙膏挤出来的小聪明,管用是管用,可也改变不了大势。东线那么大,靠几千个钢铁螃蟹终究堵不住苏军的人海和坦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