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日本共同社11月22日(昨晚)报道,中方已经正式通知日方,拒绝出席明年1月召开的

日本共同社11月22日(昨晚)报道,中方已经正式通知日方,拒绝出席明年1月召开的中日韩首脑会议。这对日本外交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日本共同社称,日本作为 2026 年轮值主席国,向中韩两国征询明年 1 月举办日中韩首脑会谈的意向,韩国方面暂未回复,中方却已经明确拒绝出席,中国外交部给出答复是:举办中日韩有关会议的条件暂不具备。 其实,中方的这个决定,实属预料之内。早在11月2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发布会上,在回答“中日韩三国文化会议被推迟”的原因时就表示:“日方的错误言论,挑战国际秩序,破坏中日韩三方合作的基础和氛围,所以现在不具备举办此类会议的条件。” 这个消息一出,立刻让原本就波涛汹涌的东亚海面,又掀起了新的波澜。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一个会议嘛,推迟或者不开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虽然不是每年都能雷打不动地举行,但它就像一个晴雨表,直接反映了三个国家之间关系的温度。 如今,这个温度计的读数,显然已经降到了冰点。中方给出的理由“条件暂不具备”,听起来非常外交辞令,但背后隐藏的信息量却非常大。这所谓的“条件”究竟是什么?恐怕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回顾近段时间的互动,就能发现一些端倪。日本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动作频频,不仅大幅增加防卫预算,还积极发展与北约的关系,试图将“欧洲之火”引到亚太地区。 这种跨越地理界限的战略联动,在很多观察家看来,已经触及了地区安全格局的敏感神经。再加上日本高层在台湾问题上的多次表态,无疑触碰了中方最核心的红线。 这些行为累积起来,就构成了外交部发言人所说的“错误言论”和“挑战国际秩序”的背景。当一个国家的行为被另一方视为系统性挑战时,想要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合作,自然就难上加难了。 有意思的是,在这场外交风波中,韩国的态度显得尤为微妙。共同社的报道里只提到“韩国方面暂未回复”。这个“暂未回复”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 韩国尹锡悦政府上台以来,一直在极力改善与日本的关系,甚至不惜在一些历史问题上做出让步,目的是为了巩固美日韩三边同盟。 然而,韩国在经济上又高度依赖中国,与中国的贸易额远超美日两国。现在,中方的拒绝给了韩国一个难题:是紧跟日本的步伐,还是顾及与中国的关系? 韩国的沉默,恰恰反映了它在美日同盟和中韩经济合作之间的艰难平衡。它的下一步选择,可能会对整个东北亚的局势产生不小的影响。 对于日本而言,这次的打击确实是“沉重”的。岸田文雄政府一直希望通过外交努力展现其领导力,而成功举办一次中日韩峰会,无疑是向国内外证明其地区影响力的最佳舞台。 这不仅能够彰显日本作为“正常国家”的外交姿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与邻国的紧张关系。如今,中方的明确拒绝,等于是在岸田政府精心策划的外交蓝图上,泼了一盆冷水。 这不仅让日本短期内无法通过多边场合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更让其作为地区“协调者”的形象大打折扣。 说到底,中日韩合作机制的根基,是政治互信和经济互补。当政治互信的基础被不断侵蚀,再紧密的经济纽带也会感到吃力。中方此次的拒绝,可以看作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日本对华政策的一次集中回应。 它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合作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需要有相互尊重、彼此关切的实际行动。 所谓的“条件”,其实就是一种氛围,一种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合作氛围。当这种氛围不复存在时,再高级别的会议也难有实质性成果,反而可能因为分歧巨大而不欢而散。 这场围绕峰会展开的博弈,最终将走向何方?是会陷入长时间的僵局,还是各方能够重新找到沟通的契机,修复受损的关系? 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三国之间的利益,更关乎整个亚太地区的未来格局。或许,真正的考验,不在于会议能否召开,而在于各方是否真的愿意为创造那些“具备的条件”而付出努力。你觉得,打破目前僵局的关键,究竟在哪里呢?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7
用户10xxx37 4
2025-11-24 12:08
岸田文雄?你这是啥时候的新闻?
墨鱼蛏子
墨鱼蛏子 3
2025-11-24 11:16
中国不去,韩国去干嘛,与日本单挑独岛问题?
用户10xxx63
用户10xxx63 2
2025-11-24 14:17
头纽,二纽都未搞清,还出来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