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患者锦旗的那一刻,我决定揭开肾囊肿的真相! 中医讲 “有其内必形于诸外”,肾囊肿在西医看来是肾脏出现的囊性病变,但从中医角度,这绝不是简单的 “肾里长了个包” 的问题!能否找准根源,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控制肾囊肿发展。 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乡镇的患者,他来找我时忧心忡忡:“陈医生,我体检发现肾囊肿都三年了,刚开始没在意,可最近总觉得腰酸胀得厉害,有时候疼得晚上都睡不好。 去医院复查,囊肿又长大了些,医生说再大下去可能得做手术。您说我这手术能做吗?”“手术能解决你肾囊肿的根本问题吗?手术要是损伤了肾脏功能,以后肾脏代谢出问题,你想过没?” 我反问他。“就是担心手术风险才来寻中医的,您看还有办法吗?”我说,这问题别急着做手术,别给自己留下隐患! 肾囊肿伴有腰酸胀痛,说明问题不只是囊肿本身,得从更深层次找原因。 “你平时小便正常吗? 有没有泡沫多或者颜色异常?”“小便泡沫挺多的,颜色有时候偏黄,而且晚上起夜次数也多,得两三次。”“ 会不会觉得浑身没劲儿,容易疲劳,食欲也不太好?”“对呀,总感觉累,不想动,吃饭也没什么胃口。” 好啦,问题的根儿找到了!是脾肾亏虚、痰瘀互结引起的。肾主水,脾主运化,脾肾亏虚,水液代谢失常,痰湿内生,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阻滞,痰湿与瘀血相互搏结,蕴结于肾,从而形成肾囊肿。 以往只关注囊肿大小,没调补脾肾、化痰祛瘀,囊肿自然会继续发展。为什么脾肾问题会引发肾囊肿?这里面有个关键逻辑 —— 脾肾在人体水液代谢和气血运行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旦脾肾亏虚,水液无法正常代谢,痰湿就会积聚;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就会产生。痰湿与瘀血相互勾结,就像一团 “脏东西” 积聚在肾脏,久而久之形成囊肿。 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囊肿不断发展,还会进一步损伤脾肾,导致症状加重。治疗思路也就清晰了:先化痰祛瘀,缓解腰酸胀痛等症状,再补脾肾,增强脏腑功能,从根本上遏制肾囊肿发展。分享核心用药逻辑:用半夏、胆南星化痰散结,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消散肾内痰瘀结聚,快速缓解症状;再用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山药、枸杞子益肾填精,补好脾肾,增强 “运化” 和 “藏精” 功能;最后加少量桂枝温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使化痰祛瘀之力更强,还能防止药物过于寒凉伤脾胃 —— 这是从传统经方 “苍附导痰丸” 和 “金匮肾气丸” 里化裁来的思路,针对这类肾囊肿效果显著。 给患者开了方子,治疗过程很顺利:一周后,腰酸胀痛感明显减轻,晚上能睡个安稳觉;两周后,小便泡沫减少,起夜次数降到一次,食欲有所改善;三周后,精神状态变好,疲劳感减轻,复查囊肿大小没有继续增大;四周时再开一周巩固方,进一步稳固脾肾功能,然后停药。 半年后回访,患者说腰酸症状基本消失,身体状态良好,复查囊肿较之前有所缩小。特意做了面锦旗送过来,说 “早找您看,就不用这么担惊受怕了”! 所以,对于临床上的问题,我总说一套心法:“看山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肾囊肿看似只是肾脏的一个囊肿,实则与脾肾密切相关;腰酸胀痛看似是囊肿引起,实则是脾肾亏虚、痰瘀互结的外在表现。要学会透过表象找本质,明白 “上面的问题下面引起的,外面的问题里面引起的”,这才是中医的整体观! 我是陈玉龙教授,专注结石、息肉、囊肿、男科等内科病变三十多年。我始终认为,像中成药,成分固定,主要针对共性症状。而现实中,每个人的体质与病机都在变化,“一人一方” 的个性化思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很多患者通过我的个性化调理,实现了症状缓解、病情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