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奇怪,二战的时候,日本人都没打下中国,怎么会去轰炸美军的珍珠港,难道日本没有一个明白人?答案很讽刺:日本海军大部分人都知道日本打不过美国佬。 日本这个国家当时整个战略系统像是被拆成三段,各忙各的,完全拧不到一块,最后只能把一副本来就不算好的牌打得稀碎。 最关键的是,当时中国战场严重消耗了日本的国力,让它被逼到了必须按下自毁按钮的边缘。 珍珠港不是开始,而是一个已经快站不稳的国家倒下前的最后一声巨响。 日本从发动侵华战争开始,就没算明白自己到底有多少家底,一门心思抱着扩张的野心往前冲,却没料到中国战场会变成一个无底洞,把它的人力、物力、财力全给耗在了里面。 1937年全面侵华之后,日本原本以为几个月就能拿下中国,可打了四年多,不仅没能实现既定目标,反而被拖得筋疲力尽,前线士兵越打越少,国内物资越耗越空。 当时日本的青壮年大多被派往中国战场,国内劳动力严重短缺,粮食产量连年下降,老百姓甚至要靠掺着杂粮和糠麸的口粮度日,就连军用物资的生产都快跟不上前线消耗。 单说石油这一项关键战略资源,日本本身几乎没有本土石油产出,全靠从国外进口,而1937年的时候,它80%的石油都来自美国,除此之外,钢铁、橡胶这些支撑战争机器运转的物资,也大多依赖进口,。 可随着侵华战争持续,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反制越来越严,美国后来直接冻结了日本的海外资产,还切断了石油、钢铁的供应,这一下就掐住了日本的脖子。 没了资源供应,日本的战争机器根本撑不了多久,当时军方测算过,按照当时的消耗速度,国内储备的石油最多只能用半年,等石油耗完,军舰开不动,飞机飞不起来,别说继续打中国,就连维持现有阵地都难。 这时候日本高层开始慌了,只能在两条路里硬选,要么放弃侵略利益跟美国妥协,要么就另找资源补给地,而他们选了最冒险的一条路,就是南下抢占南洋的资源产地,那里有丰富的石油、橡胶和矿产,能解决物资短缺的问题。 可南洋早就被美英荷等国控制着,要抢南洋就必然要跟这些国家翻脸,而美国在太平洋有强大的海军舰队,随时能阻拦日军南下,所以日本海军才想出了偷袭珍珠港的主意,想着趁美国没防备,一举摧毁太平洋舰队,为南下作战扫清障碍。 但日本内部的混乱早就到了离谱的地步,陆军和海军就像死对头,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陆军一门心思陷在中国战场,还曾想着北上打苏联,结果1939年诺门坎战役被苏联打得惨败,损失好几万人,北上计划彻底泡汤,只能转头跟着凑南下的热闹。 可陆军和海军的配合差到极点,各自制定作战计划,互相不通报情况,甚至在物资分配上还互相争抢,本来就紧张的资源,还得被两家分着用,效率低得吓人。 日本海军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美国的国力远超日本,美国的工业产能是日本的好几倍,一旦美国全力参战,日本根本耗不过,当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早年在美国留过学,清楚美国的实力,他其实也反对跟美国开战,但在军部的强硬态度下,只能硬着头皮制定偷袭计划。 说白了这场偷袭就是一场赌局,赌美国被打懵后不敢全力反击,赌日军能快速拿下南洋构建防御,逼着美国谈判,可他们根本没赌赢的底气。 中国战场的持续消耗,早就把日本的国力掏空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偷袭珍珠港,十年时间里,日本在中国战场投入了大量兵力,最多的时候有两百多万军队驻扎在中国,这些兵力被牵制在各个战场,根本抽不出来支援其他方向。 而且日军在中国战场的伤亡越来越大,累计伤亡超过一百万人,装备损耗更是不计其数,光是飞机、坦克就损失了上万件,这些损失都需要大量资源去补充,可日本的生产能力根本跟不上,国内工厂昼夜赶工,还是满足不了前线需求,士兵的装备越来越差,补给也经常断供,很多士兵在前线只能靠抢来的物资度日。 这种情况下,日本本该收缩战线保住现有利益,可贪婪和军国主义的狂热让他们失去了理智,非要同时应对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相当于腹背受敌,完全是自寻死路。 偷袭珍珠港看似打了美国一个措手不及,炸沉了美军多艘军舰,造成两千多人伤亡,日军初期也顺利抢占了南洋的一些资源产地,可这只是短暂的胜利。 美国被激怒后,立刻对日宣战,全力投入二战,强大的工业产能瞬间爆发,军舰、飞机像下饺子一样造出来,短短几年时间,美国生产的军舰数量就远超日本,而日本因为资源短缺,生产根本跟不上损耗,还得分心应对中国战场的抵抗,两面作战让他们越来越吃力。 其实从偷袭珍珠港的那一刻起,日本的结局就注定了,他们不是主动发动战争,而是被中国战场的消耗逼得走投无路,只能用一场孤注一掷的偷袭赌未来,可惜这场赌局从一开始就输了。 中国战场牢牢牵制着日本的主力,让它无法集中力量应对美国,而美国的全力反击,最终彻底摧毁了日本的战争机器,所谓的偷袭胜利,不过是日本帝国覆灭前的最后一次挣扎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