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日本正式发布在华日本人最新统计 ​​日本外务省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在华日

日本正式发布在华日本人最新统计 ​​日本外务省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在华日侨人数为9.75万,较2012年的15.03万减少35%,创下多年来新低。 ​在华日资企业数量也出现波动,从2019年的33341家降至2022年的31060家,减少约2281家,不少人将这一变化解读为日本企业撤离中国的信号。 单看这两组数字,很容易得出“日企正在逃离中国”的结论,但现实远比数据呈现的更复杂。所谓“撤离”其实是产业升级下的自然筛选,而非全面退出,这才是理解当前中日经贸关系的核心。 中国经济早就不是靠低成本劳动力吸引外资的阶段了,劳动力、土地等成本的上升,让那些依赖低价竞争的劳动密集型日企感到了压力。就像汕特矢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因为没能跟上中国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步伐,又顶不住本土企业的竞争,最终只能关闭在华工厂。这些企业的离开,本质上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和“撤离”的主动选择有着本质区别。 与此同时,日企的投资方向正在悄悄转向。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9月日本对华投资逆势飙升55.5%,只不过投资重点从传统制造业转移到了绿色能源、高端制造和服务业这些领域。本田虽然关停了两家燃油车工厂,却在华新建了新能源汽车专用工厂;松下也斥资在上海设立子公司,专攻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些动作都说明日企并没有放弃中国市场,而是在跟着中国的发展节奏调整布局。 在华日侨人数的减少,也和这种产业调整密切相关。传统制造业工厂缩减规模,对应的日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自然会减少。但随着非制造业投资的增加,像药妆、健康食品、物流零售等领域的日企反而在扩张,只是这些行业不需要大规模派驻日本员工,更多是依托本土团队运营。加上部分日企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但研发、销售等核心环节仍留在中国,这也导致长期在华的日侨数量下降。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日企的空间布局变化。它们不再只盯着沿海地区,开始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永旺集团在武汉、长沙开新店,东洋炭素扩大在成都的投资,这些地区的市场潜力和产业集群优势,正在吸引日企深耕。这种布局调整不是撤离,而是更全面地融入中国市场。 那些把企业数量减少等同于“撤离”的观点,其实是忽略了中国市场的核心吸引力。中国有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有完备的产业链配套,还有不断升级的技术需求,这些都是其他地区难以替代的。日企的“减法”是减掉落后产能和低效布局,“加法”则是加在高端领域和新兴产业上,这种结构性调整恰恰说明中日经贸关系在向更高质量发展。 当然,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和部分敏感事件,确实让一些日本人在华生活感受到压力,也影响了部分民众对日本企业的看法,但这并不是日企布局调整的主因。企业投资的核心逻辑永远是利润和市场,日企的一系列动作,本质上都是对中国市场真实价值的重新确认。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日本出口下降 日本外国人政策 日本在中国机构 华裔日本人 日本撤侨 日本侨俘遣返 日本人口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