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政客高市早苗突然宣布了,把台海问题同所谓“存亡危机事态”相连。据媒体记录,她在国会场合抛出相关主张,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删帖不是认怂,是把注意力从口水拉回到落实。针对被部分舆论解读为“斩首”的表述,中方撤下相关帖文,同时把重心转到可量化、可执行的手段上,这才是让对方真正感到压力的路子。 具体动作先落在供应链环节。日本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已实施一段时间,中方同步完善关键材料出口管理,2023年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稀土相关环节也加强规范。结果是日本企业既要维持对华客户,又要适应新规,产业链运转被迫调整,外媒也在跟踪这类连锁反应。这比争执词句更直击要害。 市场层面同样清晰。中国是日本重要外销目的地,汽车、机电、化妆品在华占有稳定份额,任何情绪化动作都会影响订单和渠道。中方通过制度性工具维护正当贸易与安全,把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给对方传递的是稳而硬的信号。 海上态势也在稳步推进。近段时间,中国海警在钓鱼岛海域依法巡航是常态,日本海保伴随应对也是常态。中方坚持依法维权,不追求短期噱头,而是用持续存在感告诉对方:线在这儿,不要越线。 空中训练照常进行。东部、南部战区安排远海训练、轰炸机与多型战机成体系出动,公开画面多次可见。美国在嘉手纳基地轮换部署隐身战机,日本也在配合活动。中方的做法是把计划化训练和态势管控结合,既不失分寸也不丢力度。 对外表态同样有章法。中方通过约见、公开声明、答问等渠道明确底线,用日语等多语种发布信息,让日本民众直接看到原话,减少二次解读空间。这种透明度,反而让错误渲染更难得逞。 日方把删帖当“服软”的解读站不住脚。一边是常态化执法和训练持续展开,一边是供应链与市场工具同步推进,事实层层叠加,足以说明中方并未降档,只是换了更有效的执行路径。 日本国内的分歧也在放大。和平团体持续发声,部分政界人士对把台海当作“存亡危机事态”的提法持审慎态度。这表明强硬话术并不等于社会共识,继续刺激只会加剧内部牵引。 美方的介入节奏也不像外界想象那样整齐。嘉手纳的轮换是阶段性的,日本要承接后续保障与经费安排,压力不小。中方则把注意力放在自身节奏,避免被对方带节拍。 把线拉回主旨:删去争议表述,等于减少噪音,让行动成为主语。面对挑衅,中方更在意可执行、可验证、能持续的办法,让对方在现实层面付出代价,而不是在话头上消耗精力。 接下来要做的仍是稳字当头、硬在关键点。管好供应链,守住海空线,说清底线,保持节奏,让外界在一段时间后只记得两点:谁在不断尝试越线,谁在持续掌控局面。 就这么落地:不靠喊话撑场面,靠一步一步的实招,把对方拉回现实。谁挑事,谁承担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