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上海的顾阿姨拿着两张泛黄的存单去取钱,结果被柜员告知“查无

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上海的顾阿姨拿着两张泛黄的存单去取钱,结果被柜员告知“查无此单”,30年前存的6000块,现在连影儿都没了! 事情得从1997年说起,顾阿姨当年存了两张三年期住房储蓄存单,每张3000元,约定到期自动续存。 今年6月她去兑付时,柜员却说系统里找不到记录,得后台核查。 这一查就是三个月,银行每天都说“在查了”,最后干脆说可能是97年系统升级时数据迁移出了岔子。 最离谱的是,存单上她的名字“珮”字当年银行字库没有,柜员手写改成“佩”还盖了章,结果现在成了“查无此人”的罪魁祸首。 这事被媒体报道后,网友们炸开了锅。 有人说:“这银行怕不是赌你不来取,自己把钱吞了?” 也有人感慨:“还好有存折,要是网上存的,是不是连渣都不剩了?”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银行到底有没有责任呢? 根据《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三条,银行有义务见票即付。就像你去饭店点菜,服务员不能说“厨房系统崩溃了,你等十年再吃”——提供服务的承诺不能因为技术问题就打水漂。 银行系统升级就像老房子换电线,光换线不检查插座,最后肯定短路。97年的存单到现在查不到,怎么都说不过去,因为金融机构有责任为历史数据建“保险箱”。 早在2022年央行发布的《生僻字处理指南》就提到,银行早该把这类问题纳入系统升级必检项。 律师说得明白:只要存单是真的,银行就得兜底。建议顾阿姨直接走司法程序,毕竟银行不能自证清白就得认栽。 希望顾阿姨能早日拿到钱,更盼着所有金融机构记住:技术可以迭代,但诚信不能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