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济为培养教员,为他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和条件。1914冬,杨昌济指导教员成立哲学研究小组,是在他家里成立的。他家成了哲学研究小组的场所。1915年,杨昌济转到湖南高师文学部任教,(蔡 和森同时转入高师求学),但教员仍在一师。为了方便教员等人聚会,杨昌济竟然在自己住所专辟了一间房子供他们使用。杨昌济为了拓宽教员等人的视野,他向他们推荐了《新青年》杂志。这本杂志对教员影响深远。1918年4月,杨昌济前往北京大学任教。1918年8月,作为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的组织者之一,教员同25名准备赴法的湖南青年来到北京。到达北京后,教员先住进了杨昌济家,其他人分住在湖南会馆。(不久,他与蔡、萧等八人搬到景山东街三眼井。)为解决教员生活窘迫问题,杨昌济致信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蔡元培遂写了张纸条给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就这样,北漂的教员获得了第一份正式工作——图书管理员,每月工资八块钱。 杨昌济助教员迈入了当时全国思想最为活跃的风暴中心。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临终前曾致信好友章士钊,推荐毛、蔡。信中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