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红军城这仗彻底绷不住了,俄军刚官宣控制全城后被俘的乌军就吐了猛料,声称最后几天连

红军城这仗彻底绷不住了,俄军刚官宣控制全城后被俘的乌军就吐了猛料,声称最后几天连过期饼干都抢不着,渴了只能喝雨水伤员躺那儿也没人管,而这场熬了这么久的拉锯战终究还是垮了。 这城本来就是块硬骨头,从去年8月乌军撤走老百姓开始,拉锯战就没停过,算下来熬了快一年。它的位置太关键了,在顿涅茨克东南部,是顿巴斯防线南端的核心枢纽,俄国人叫它红军城,乌克兰那边改名叫波克罗夫斯克,不管叫啥,都是双方死磕的必争之地。 路透社早就说过,这地方是“通往顿涅茨克的门户”,拿下它就能往北打克拉马托尔斯克,往西直逼第聂伯河,战略价值堪比二战时的斯大林格勒。 一开始乌军还能撑住,靠的是三层战术死扛,他们每个营配6架侦察无人机,20公里内的动静全在监控里,再借着星链和北约的情报,俄军的行动根本藏不住。无人机还能引导炮兵炸目标,有时候故意逼俄军动起来,让他们掉进地雷区。那段时间双方都被无人机盯着,谁也没法隐蔽行动,战局就这么僵住了。 但俄军后来换了打法,不再像打巴赫穆特那样硬冲,他们搞起了钳形攻势,从北、东、南三面围过来,故意留个口子又用炮火封死,典型的“围三缺一”战术。英国《天空新闻》都看出来了,俄军这是想把红军城变成“杀戮区”,不强攻,就耗着断你补给。 9月份开始,俄军的滑翔制导炸弹和无人机就盯着公路铁路炸,把乌军的后勤线全炸断了。美国“战区”网站说得明白,乌军赖以外援的西方通道,从15公里宽缩到只剩5公里,还被炮火全覆盖。后来乌军想派“黑鹰”直升机救高级军官,结果情报泄露,整支特战小队都被俄军端了,彻底断了突围的念想。 乌军的精锐就这么一点点耗没了,今年二三月份他们抽库尔斯克的精锐来反攻,结果库尔斯克战线崩了;8月又调兵过来拉锯,打到10月第三次反攻时,能打的人早就没了。英国《独立报》算过账,俄军这边能投4万人,还有几百辆坦克,每月扔几千枚航空炸弹,乌军守军还不到6000人,兵力悬殊快到8比1,根本没法比。 俄军后来又把大部队拆成2到3人的小突击组,借着无人机和迫击炮掩护往城里渗,乌军本来人就不够,防线全是漏洞,10月27号那天,200名俄军分散着就攻进了城,找掩体藏好等主力,局势一下就崩了。 城里的乌军慢慢就成了被抛弃的人,指挥部联系不上,补给进不来,无人机也没法送东西。有俩兵急了,穿着女式皮草大衣想装老百姓突围,刚露头就被俄军识破了。剩下的人躲在地下室里,要么饿死要么被炸死,投降成了唯一的选择。俄罗斯方面说,好多乌军早就等着投降,就是没接到指令,只能硬扛到最后。 其实俄军早在9月就把包围圈缩得差不多了,故意只围不攻,就等乌军后勤崩掉,伦敦国王学院的米隆博士都看明白了,俄军控制了所有补给路,用无人机造出“杀伤区”,就是要困死城里的人。等到11月初,俄军彻底清理铁路区的时候,守军已经没了任何抵抗的力气。 这场仗垮得一点不突然,乌军精锐耗光了,美欧的援助跟不上,后勤线又被掐得死死的,就算想守也没了资本。被俘的士兵说得实在,没吃没喝没药,要么投降要么等死,根本没得选。现在红军城一丢,旁边的米尔诺赫拉德跟着危险,北线的库皮扬斯克、中线的康斯坦丁诺夫卡都得直面俄军压力,这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