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最近太难了,不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猛涨价,阿拉根大豆涨价,中国难道非要买大豆

中国最近太难了,不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猛涨价,阿拉根大豆涨价,中国难道非要买大豆?能不能实现国内自足自给?   确实不是咱非要买外国大豆,实在是国内目前真的做不到自给自足。就说 2024 年的数据,咱国家一年要消耗的近 1.1 亿吨大豆里,十斤有八斤都是从国外买的,进口量高达 8800 万吨,自己种的 2200 万吨连两成都不到。 最近巴西那边更是趁火打劫,进入 10 月后大豆突然坐地起价,可即便这样也得咬牙买,根源就在于国内大豆的产能缺口实在填不上。 先说说这 1.1 亿吨大豆到底去哪儿了,别以为只是磨豆腐、打豆浆那么简单。咱饭桌上摆的大豆油,占了全国食用植物油消费的 40% 以上,这可是第一大食用油来源,家家户户的灶台都离不了。 更关键的是养殖业,猪牛羊鸡吃的饲料里,豆粕占了将近一半的蛋白来源,要是没了豆粕,肉蛋奶的价格得往上蹿多少可想而知。2024 年光用来榨油和做饲料的大豆就占了总消耗量的八成以上,剩下的才轮到豆制品加工,这么大的盘子,单靠国内这点产量根本撑不起来。 再看国内的种植情况,2024 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 1.55 亿亩,比上年还少了 223.2 万亩,单产也就 133.3 公斤 / 亩,算下来总产量 413 亿斤,折成吨就是 2065 万吨,离 1.1 亿吨的需求差着好几倍。 为啥种得少?因为大豆和玉米是 “冤家”,俩都是同季旱粮作物,得抢着用耕地,可种玉米的收益比大豆高不少,农民自然更愿意种玉米。就算国家在东北给大豆生产者补贴,也难改这个现实,毕竟种地是要算经济账的。 有人说能不能扩大种植面积?可咱国家的耕地就那么多,18 亿亩耕地红线得先保主粮,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主粮得占去大半,剩下的地方还要种蔬菜、水果、其他经济作物,哪有多余的地全给大豆。 有人算过一笔账,要是想完全自给自足,按现在的单产,至少得拿出 6 亿多亩地种大豆,这相当于把全国三分之一的耕地都用上,主粮安全直接就没保障了,这显然不现实。 这些年也不是没想办法,比如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就是在同一块地里既种玉米又种大豆,号称 “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2022 年以来累计推广了 5600 多万亩,每年能多收 150 万吨大豆,可这 150 万吨放到 8800 万吨的进口量里,连个零头都算不上。 而且这模式还挑品种、挑农机,得用耐荫的大豆品种和耐密植的玉米品种,还得有精密的播种机,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推广开。 甘肃天水搞了 6.24 万亩,亩均也就多收 130 公斤大豆,安徽涡阳的高产点大豆亩产也才 128.9 公斤,想靠这个填补缺口简直是杯水车薪。 更要命的是单产差距,咱国家大豆单产比美国、巴西差了一大截。人家美国中西部是平坦的 “黄金种植带”,用 GPS 导航播种机,无人机打药,种的还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全程机械化,一人能管上千亩地。 咱呢,南方很多大豆种在丘陵坡地上,一家就几亩地,靠人力忙活,管理还粗放,遇上长江流域的高温干旱,产量更没谱。 一江之隔的俄罗斯远东,因为没像样的排水系统,春天积水没法及时播种,只能种早熟品种,亩产才 70-80 公斤,咱黑龙江虽然能到 120-150 公斤,但跟美国比还是差了一半。 历史上咱中国还是大豆出口大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八成大豆都产自东北,可后来美国引进品种搞出了转基因大豆,单产一下就上去了,咱却因为研究滞后、种植模式分散被甩在了后面。 1996 年咱就从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2004 年还遭了次 “大豆危机”,国际资本先抬价再降价,把国内半数压榨企业搞垮了,外资趁机掌控了产业链,从那以后大豆对外依存度就一路飙升到 80% 以上。 现在就算想追也难,大豆育种是个慢功夫,得把经典育种和生物育种结合起来,不是三五年能出成果的。而且种大豆成本还高,人工、化肥、农机算下来,国内大豆收购价比进口大豆到岸价还贵,农民种一亩大豆的收益比种玉米少好几百,谁愿意干赔本买卖。 这么一看,耕地不够、单产不高、成本不低,这三座大山压着,国内根本没法实现自给自足,就算巴西、阿根廷坐地起价,也只能硬着头皮买,毕竟老百姓的油瓶子、菜篮子不能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