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

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 这些年中国企业出海并购不算新鲜事,不少企业拿下国外公司后,总想着先稳住当地原有格局,生怕一动就出乱子。 但闻泰当初并购安世时,走的路却透着股不一样的清醒 —— 它没把所有希望拴在荷兰的原有产线上,反而悄悄布了一盘大棋。 谁能想到,闻泰专门派了技术专家飞到荷兰,不是去维持现状,而是一点点把安世的核心产线拆解开来。 这拆解可不是简单拆零件,专家们先跟当地技术人员磨透每一个环节,从设备运行的核心参数到生产流程的隐秘细节,都摸得明明白白,再把吃透的技术和关键产能慢慢迁回国内。现在回头看,这步看似麻烦的操作,其实藏着十足的远见。 要知道半导体产线的迁移从来不是搬设备那么简单,里面的技术门槛和流程衔接稍有差池,就可能让产能打水漂。闻泰的专家团队没急着赶进度,在荷兰车间里跟当地工程师泡了不少日子,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调试步骤,都要反复确认原理,记清操作要点。 国内这边也早有准备,提前建好的生产基地就等着这些 “核心资产” 落地,产线一迁回来,很快就能跟国内的配套环节接上,没浪费多少时间,也没出现常见的产能断层问题。 荷兰那边看着安世的核心资源往中国流,自然坐不住了。毕竟安世在当地半导体产业里占了不小分量,产能和技术要是都走了,他们手里的主动权就少了。 于是荷兰方面开始用手段施压,一会儿说要切断安世原有生产系统的权限 —— 要知道之前荷兰工厂的生产调度、数据管理全靠这套系统,真断了权限,那边的生产很可能停摆;一会儿又拿工资说事,想通过停发部分员工工资搅乱团队,觉得这么一折腾,闻泰总得服软。 可荷兰还是算漏了闻泰的后手。其实从决定拆产线开始,闻泰就没把宝押在原有系统上。国内技术团队早早就搭了一套备用系统,不管是生产流程管控还是数据处理,都能跟原有系统无缝衔接,就算荷兰那边断了权限,国内基地的生产照样能正常跑。 而且供应链方面,闻泰也早跟国内上下游企业谈好了合作,从半导体生产需要的特殊原材料,到配套的精密零部件,国内都能稳定供应,压根不用看荷兰那边的脸色。所以荷兰的两轮施压,最后都成了 “空架子”,没对闻泰造成半点实质性影响。 国内基地稳住产能后,闻泰没停下脚步,反而在研发上卯足了劲。安世原本的技术在行业里就有优势,可闻泰把国内研发团队和安世的技术人员整合到一起后,节奏一下快了不少。 国内团队更懂本土市场需求,不管是新能源汽车需要的半导体元件,还是储能领域用的核心模块,都能针对性地攻关。 没花太长时间,中国基地的研发水平就超过了荷兰那边,还拿出了重磅成果 —— 国产 SiC 模块。这模块可不是小物件,之前不少企业得花高价从国外买,现在闻泰的国产版本性能不差,成本还更低,一下就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这个领域的垄断,不少国内厂商都主动找上门合作。 随着国内基地越来越强,闻泰在资金调配的天平上也悄悄挪了方向。以前安世的研发资金,荷兰那边能拿到不少支持,可现在闻泰把更多资金投到了国内基地的研发和产能扩建上,荷兰那边的研发经费自然就缩了水。 没有足够的资金,荷兰团队的研发项目推进得越来越慢,原本计划的技术迭代也停了下来,慢慢在技术竞争里落了下风 —— 这等于间接断了荷兰那边的研发后劲,让他们想再跟中国基地较劲都没了底气。 这一连串变化,最后实实在在压到了欧盟车企身上。欧盟不少车企,不管是做传统燃油车还是转型新能源,长期都靠安世供应半导体元件和 SiC 模块。以前安世产能在荷兰,车企拿货方便,供应链也稳。 可现在核心产能迁到中国,国内基地优先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欧盟车企想拿货,要么得排队等,要么得接受更高的价格。有些车企因为拿不到足够的 SiC 模块,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计划都被打乱了,不得不推迟部分车型的上市。 本来这几年欧盟车企就面临新能源转型的压力,现在又撞上供应链紧张,运营压力一下就大了不少,不少企业都开始着急找替代供应商,可短期内哪那么容易找到合适的。 根据德国媒体 10 月 21 日的相关报道,整个事件就是这么个脉络。闻泰这一路走得特别稳,没被海外并购的短期利益迷眼,始终把核心技术和产能攥在自己手里,提前备好应对方案,化解了荷兰的施压,还实现了研发反超。 这事儿也让外界看清,现在的中国企业出海并购,不再是盲目跟风,而是带着清晰的战略,有能力在复杂的国际环境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哪怕面对各种施压,也能稳稳守住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