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调称77%民众反感中国,中国民众对美好感度呢?结果让白宫沉默。 虽然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报告显示,有77%民众对中国无好感,33%的民众将中国视作“敌人”。 但青年人的态度与之截然不同,在18~29岁年龄段的美方青年中,几乎每4个人中,有三个对中方持好感态度。 在美国民调里,中国成了很多人眼里的“远方对手”,这份数据一出,华盛顿那边却没啥大动静。反观我们这边,对美国的看法也挺复杂,可年轻人间的那些小互动,却像一股暖流,悄没声儿地搅动了大局。这报告背后,藏着啥秘密?是老一套的摩擦,还是新势头的信号? 这份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2025年4月17日新鲜出炉,基于3月底对3600多名美国成年人的访谈。数据显示,77%的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偏负面,比去年81%稍有回落,但还是高位运行。三成三的受访者直言把中国当成敌人,这多半跟贸易关税、南海事务和科技管制这些事儿脱不了干系。报告覆盖全美,从东海岸大城市到中西部小镇,城乡样本都拉得匀称。负面情绪虽降了点,可整体基调没变,美国人多把中国看成竞争者,九成以上觉得中国影响力在涨。 转头看中国这边,类似民调也同步跟进。2025年上半年,国内调研机构走访上万民众,从沿海工厂到内地社区,结果显示七成五人对美国的印象带点保留。这跟具体事件挂钩,比如关税壁垒导致出口订单起伏,还有媒体上疫情溯源的反复炒作。别急着下结论,这些数字不是单向的对抗信号,而是提醒大家,大国间的事儿得搁在协调框架里聊。白宫的反应挺低调,4月18日新闻会上,发言人就甩了几句套话:“关注全球动态,推动公平贸易。”记者追问,他也没深挖,就这么带过去了。国会听证会上,议员们翻报告时,也没掀起大浪。这种沉默,透着对数据里代际裂痕的敏感。 报告的亮点,就藏在年轻人那块儿。十八到二十九岁的美国青年,好感度明显高出一截。皮尤数据显示,这群人里,负面比例比整体低十来个百分点,接近四分之三持正面态度。他们不像长辈那么纠结旧账,而是从日常接触里生出亲近。社交媒体上,中国春节的灯笼和高铁的银色车厢,成了他们刷屏的日常。六成青年承认,通过算法推荐,对中华饮食和节日习俗感兴趣。这跟教育交流脱不开干系,美国大学生访华项目年年增多,线上课程也拉近了距离。 中国青年对美国的态度,也没拉下。民调显示,他们对美国科技和影视的认可度稳稳的,高于平均线。硅谷的创新故事,北京的辩论社里总有人聊得起劲。双向视频分享,让误会少了不少。美国学生传电动车试乘,中国同学转5G街景。这些小事儿,堆起来就是大势。白宫的低调回应,在这儿显出意味。政策简报里,青年互动被标成“民间外交支点”,这不光是数字游戏,更是长远布局。 文化交流是拉近心距的黏合剂。中国茶文化在美国年轻人中火了,进口量年年涨,三成消费者通过电商下单。普洱的陈香、龙井的清新,不光是喝的,还带点生活哲学的味儿。书法工作坊里,“和”字的弧线,让人多琢磨琢磨平衡。经济对比也戳人心窝。美国大学年学费四万美元,中国这边五千块人民币搞定。社交平台上,外卖订单截图满天飞:纽约十五美元一份汉堡,北京三十元热饺子。快递物流的差距,更是直观。中国供应链稳,价格亲民,美国青年刷着视频,忍不住感慨。 科技进步,更是吸引眼球。中国芯片自给率七成,新能源车出口领跑全球。5G和AI的应用,从智能交通到日常效率,美国青年通过短视频看个够。这些成就,靠的是持续投入和政策支持。贸易摩擦下,中国经济韧性足,稀土资源和市场规模占优。欧盟国家对美国关税观望,印度巴西也表不满。这种国际动态,让美国青年意识到,单边主义容易孤立,中国影响力在联合国等平台渐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