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英啊,这是我最后一次来看你了,我老了,以后没机会了”,2006年,已经76岁的刘思齐来到朝鲜,站在毛岸英当年牺牲的地方,悲痛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是刘思齐第五次去朝鲜,和前几次不同,以前刘思齐都是去桧仓的志愿军烈士陵园,但这次刘思齐还去了大榆洞,也就是毛岸英牺牲的地方。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这里葬身火海,据电影《长津湖》的镜头,毛岸英为了抢救一张极其珍贵的地图,牺牲在美军的燃烧弹中。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片松林,刘思齐这次去大榆洞,带回来一捧黄土和一个松塔,刘思齐在节目中悲痛地说:“如果历史有记忆的话,这或许是毛岸英留在人世最后的东西。” 毛岸英临走前,还专门去和刘思齐告别,当时刘思齐正在医院做手术,刘思齐看着岸英手中的布提包,关切地问道:“你这是拿的啥东西?要多带几件换洗的衬衣。”毛岸英微笑着回答:“准备给爸爸翻译的文章和材料。”刘思齐深知,给父亲干事,岸英是一点都含糊不得的,译错一个字都要追问根底。 毛岸英似乎很随意地对刘思齐说:“思齐,要多注意身体,要多花点时间学习时事,我要去很远的地方出差。”刘思齐点点头说:“什么时候回来啊?”毛岸英没有再往下多说,只是说,如果收不到信不要着急。刘思齐知道毛岸英的工作保密性很重要,也没多问,但她猜到可能要去朝鲜。于是只是重重地点了下头。临走时,他把刘思齐的手夹在自己的两手间,深情地拍了几下,说道:“我该走了。”说罢,他站起身来,“你别送我呀。” 但刘思齐怎么舍得不送呢?她一边穿医院发的外衣,一边跟了上去。毛岸英用身子挡着秋夜冷飕飕的风,心疼地说:“思齐,你别送了,要着凉的。”刘思齐紧贴着爱人的后背,坚定地说:“我不冷,走吧。”她坚持要送岸英到医院大门口。毛岸英拗不过她,无奈而缓慢地朝着大门口走去。 走到大门口,毛岸英突然转过身来,向刘思齐深深地弯下腰鞠了一躬。然后,他抬头见刘思齐还呆呆地站着没动步子,才慢慢地伸直腰,两眼痴痴地望了思齐一会儿,最终拔起脚匆匆地走了。那时的刘思齐,或许还不明白这个鞠躬的深意,直到后来才明白,那是岸英对她深深的眷恋与不舍。 毛岸英挤出时间找到了彭总,当时彭总正在总参谋部了解美国军队和南朝鲜军队的情况。老总朝毛岸英摆下手说:“你也坐下来听听情况。”毛岸英想到自己的身份,憨笑着说:“我有资格听吗?”老总笑着拉住他的手说:“你是司令部的参谋,我的大秘书,当然有资格。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之后,毛岸英又陪彭总去总后勤部,与有关领导研究了前线供给运输问题。从总后勤部出来,彭总问岸英:“都准备好了吗?”岸英停住步,站直了身子:“报告彭司令员,我还需要去借一块手表。”彭总也停下脚步:“那好,咱俩就此分手!各办各的事去。” 于是,毛岸英去问丈母娘张文秋借了一块手表。他说:“妈妈,我的手表不走字了,您把您的手表借给我,等我回来就还您。”张文秋则说:“哪有女婿借东西还还的道理,放心吧。”谁也不曾想,这块手表,竟然成为了辨认毛岸英遗体的标志之一。 1950年11月25日,敌机来袭,朝鲜大榆洞指挥部遭到空袭,毛岸英不幸牺牲,年仅28岁。 毛岸英牺牲后,周总理等人担心毛主席得知噩耗受不了,便把消息压了下来,一直到一个月后,毛主席才得知爱子牺牲。而刘思齐,则是在3年后,才知道她新婚一年的丈夫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她。 从1959年至2006年,尽管身体不好,刘思齐却先后多次前往朝鲜。那时已近八旬的她,深知自己或许再难有机会踏上这片土地。在朝鲜,她哭得撕心裂肺,极度的悲伤让她几次晕倒。 在毛主席的催促下,后来刘思齐改嫁给了杨茂之。她的孩子出生后,取名杨小英,是为了纪念毛岸英。 刘思齐用一生的时间,守望着与毛岸英的爱情。她的坚持与深情,穿越了漫长的岁月,感动着无数人。2022年1月7日,刘思齐去世,但她与毛岸英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